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醉花间·春闺》赏析

(2023-06-15 13:11:26)
标签:

清词

吴绮

醉花间

春闺

醉花间·春闺
吴绮
思时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红双豆。
鸦啼门外柳,逐渐教人瘦。花影暗窗纱,最怕黄昏又。
春归春愁,相思相恋,这是历代诗词的传统主题。倘若能把传统题材开拓出新意,写得不落俗套,这就见出作者的功力。吴绮是清初词人中“巧于言情”者,这首小词,似曾相识而又翻出新意,代人言情却能自然真切,难怪作者因这首词而成名,被当事人冠以“红豆词人”的雅号了。
“思时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思念这个时候,回忆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与美好的春天相联系。
作者下笔伊始,就在“出新”上着力。作者以重叠的方式反复强调那与美好春天相联系的时候,不仅起笔就突出表现了主人公强烈的相思情绪,而且使读者在未读下文之前就已经意识到,那肯定不是一个平常的时候。
“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接着二句是说,主人公与心上人双双沐浴在和暖的春风中,举杯共祝爱情地久天长,并亲手种下爱情的象征——相思红豆。
这两句给人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主人公“思”、“忆”的是以一个多么温馨甜蜜的时候!这样幸福欢乐的时候当然刻骨铭心,一辈子不能忘怀,当然令人心驰神往,值得苦苦思念追忆。这种重叠复沓、反复吟咏的手法,造成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给全诗营构了浓郁感人的相似氛围。特别是在爱情的象征“红豆”前着一“双”字,意思就翻进了好几层。红豆本身就是相思之物,是一层;眼前的红豆是与心上人共同栽种,又是一层;如今随人愿,物随心长,红豆居然长出连理双枝,再进一层;面对这种撩拨人心的“红双豆”,自然想起昔日的成双成对,如今自己却落得形单影只,物是人非,情何以堪?又进一层。此物此景,怎能不勾起对已逝美好时候的更多的思和忆?因此“思时候,忆时候”的重叠反复便是主人公强烈相思情绪的自然流露,非反复强调不能尽情。作者“出新”的匠心也就在这重叠反复的吟咏、红豆成双的寓意中见出端倪。
靠思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打发日子的女主人公现时的处境如何呢?作者在下片通过两组意蕴深厚的画面,传达出个中信息。
“鸦啼门外柳,逐渐教人瘦。”第一组画面是说,被视为不祥之物的乌鸦在柳树上一阵乱聒,刺耳刺眼又刺心,怎能不逐渐教人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读者可以想象出当年女主人公从门外柳树上折下柳枝与心上人依依惜别的动人画面。而如今柳树依然青翠,柳条依然婀娜,而折柳希望他能留下来的心上人却不见踪影,音信渺然。
“花影暗窗纱,最怕黄昏又。”第二组画面是说,那映在窗纱上那影影绰绰的花影,使人最害怕的孤独的黄昏又来临了。
第二组画面说明房中的幽冷清静和女主人公枯坐的时间之久。那若有若无的花影,是不是预示着女主人公即将飘逝的青春呢?所以暗淡下去的岂止是窗纱,应该还有女主人公“最怕黄昏又”的心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盼望和失望,无法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寂寞与愁怨,都从“又”字中传达出来。作者刻意求新的用心也从“又”字中再次表现出来,同时也奠定了自己在清代词坛的重要地位。

附录:醉花间·春闺
吴绮
思时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红双豆。
鸦啼门外柳,逐渐教人瘦。花影暗窗纱,最怕黄昏又。
作者简介
吴绮(1619~1694) 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