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本意》赏析
(2023-06-08 13:57:08)
标签:
清词王夫之更漏子本意 |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冷冷,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唐五代时,不少词家惯将词调当词题。这首词题为“本意”,即援用唐五代旧例,以词调《更漏子》为题。
《更漏子》词调,始用于唐温庭筠(见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以歌咏长夜更漏、男欢女爱、别情离绪为特征。后世袭用者也大致不越其藩篱。王夫之身当明清易代之际,矢志图谋恢复,自不会沉湎于卿卿我我的柔情蜜意之中。因而他以《更漏子》本意入词时,必然迥别于追慕花间词风的衮衮诸君。在这首词中,他抒情寄慨,劲气贯注,表达了一位志士仁人的心声。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一轮弯月挂在西边,稀疏的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可是秋夜却显得格外漫长。
开篇两句从星空月色入笔,烘托环境氛围。接着一声深沉的感叹,直抖露出词人彻夜不眠的情状。
“声缓缓,滴冷冷,双眸未易扃。”接着三句是说,这长夜的更漏,一声声缓慢,一滴滴清冷,这一双眼睛实在不容易像门窗那样关闭啊!
漏壶滴水的声音回荡在耳边,使人难以入睡。一个“扃”字,把眼睛比拟成可以自由开关的门窗,可以说平中出奇,匪夷所思。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下片前三句是说,下了霜的叶子弯了下来,幽暗角落的虫子在鸣叫,薄酒一杯,怎能解我心中的愁。
过片仍从景色着墨,承接上片“秋宵”,描摹深秋风物。抓住秋天的落叶和秋天旳鸣虫,渲染秋的色彩和秋的韵律。霜叶飘坠,见出秋的凄凉和萧瑟;秋虫絮语,显示秋的静谧和枯燥。试想,树叶坠落这样细微的声响都听得清清晰晰,周遭环境的静幽就可想而知。这正是一个彻夜难眠之人真切的感受。他也曾想过对策——以酒求醉,以酒求眠,然而“薄酒何曾得醉”,醉乡不到,梦乡难入。那么,他究竟为什么失眠呢?
“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末三句是说,满腔热血地想要为国效力,却始终不能如愿。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只能深埋心中。
原来,词人时时刻刻萦念于怀的是天下兴亡的大事,这是他少年时代就立志要实现的夙愿,这宏愿分明正伴随着点点更漏,愈来愈深。“分明点点深”,是更漏深沉,更是心事深广。忧怀天下,心系社稷,这是一位爱国志士的大悲大忧。这事,这心,挥不去,拂还来,怎一个“愁”字了得!难怪词人低回不已,久久不能入眠。
附录: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冷冷,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释
炯(jiong):明亮。
永:漫长。
滴泠(líng)泠(líng):指漏壶滴水之声。
扃(jiong):门上钮环,喻闭门,引申为闭眼。
幽:阴暗的角落
絮(xù):鸣叫
薄:少许
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前一篇:《鹧鸪天·和稼轩》赏析
后一篇:《玉楼春·白莲》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