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春暮》赏析
(2023-05-29 18:12:33)
标签:
清词尤侗行香子春暮 |
行香子·春暮
尤侗
紫陌金车,绿浦兰槎,共追寻、大地芳华。三分春色,分与谁家?有一分山,一分水,一分花。
雨打檐牙,月落窗纱,恨韶光、转盼天涯。小庭寂寞,底事争哗?是一声莺,一声燕,一声鸦。
尤侗的词,在词史上被称为“才子之词”。其主要特点圆美灵巧,常常能给人以清新流转的感受。这首六十六字的抒情短调,长于运意,巧于安排,自然而生新地表现出作者送春、惜春的一份深情雅思,是典型的才子词。
词的上片,先写词人眼见春事将尽,赶紧出门郊游,赏玩春光。
“紫陌金车,绿浦兰槎,共追寻、大地芳华。”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在陆地上乘着豪华的车,在水路上所坐的是高雅的游船。大家一起去追寻那即将逝去的大地的芳华。
一上来三句,写郊游赏春,辞藻华丽,造境艳美。“紫陌”二句,极写春游仪从排场的华美,上句为陆路之游,下句为水路之游。交游者所乘未必就是金车,下水时所坐的未必真是兰槎,这里无非是以词家述事造境时喜用的夸饰之笔,来显示春游者的华贵高雅、不同凡俗而已。在这组华美的对偶句之后单承以一个散句,则鲜明地突出了这场大事铺张的郊游的主要目的抓住春天的尾巴。这种以单承双的“丫”型句法,顿使词情、词境摇曳生姿,呈现出开合动态之美。
“三分春色,分与谁家?有一分山,一分水,一分花。”这三句是说,如果将春色分为三分,那将如何划分呢?春色一分在山间,一分在水上,一分在花丛中。
这五句是上片的第二个层次。词人忽发巧思,将春色分为三分,自问自答,这就将春色满大地,春光好当无边的盛况生动地描绘出来了。将春色分为三分,本非尤侗的发明,前人早有这种构思,如苏轼咏杨花的《水龙吟》词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但苏词写的是对春光流逝的伤悼,尤侗在这里袭其形而换其意,并灵巧地利用《行香子》上片末所要求的三字三叠句,造成一种复叠的层次美,将春色遍野的自然态势活脱脱渲染出来。
如果说词的上片着意描写的,是白天出门寻春、赏春的盛况,所呈现的是一种热闹的、动态的春色美,那么下片则笔势陡跌,托出本篇抒情的主旨,通过夜晚归家后的失落感与寂寞感的描状,流露出好景不再,韶光易逝的伤感之情。
“雨打檐牙,月落窗纱,恨韶光、转盼天涯。”换头三句是说,下雨了,雨点敲打着檐牙,夜深了,雨停了,月亮出来了,可窗外的月亮此时照着的不是白天的春景,此时要寻春景,怕只有跑到天边去吧,
换头三句句式与上片开头三句相同,但已经不是写春景的明媚,而是哀春光的骤然离去。
“小庭寂寞,底事争哗?是一声莺,一声燕,一声鸦。”末五句是说,庭院本来像死一样静寂,为什么突然喧哗起来?侧耳细听,却原来是黄莺、紫燕、乌鸦被什么惊动了,各自发出啼叫之声。
结尾五句,进一步以深夜庭院的环境来映衬词人惜春悼春的空虚落寞之感。庭院的突然喧哗搅动了词人那颗正在遐思遥想、追寻春光的心,使他更为伤感,愈发觉得心潮不能平静了。就这样,本篇以景结情,余韵袅袅,耐人回味。
从头到尾看来,这首词以热闹的芳郊春景的描写开端,以风雨送春归的冷寂场面的渲染作结,简洁而完整地表现了一天之中从赏春到送春的全过程。笔致空灵透脱,其境界有含蓄不尽之妙。
附录:行香子·春暮
尤侗
紫陌金车,绿浦兰槎,共追寻、大地芳华。三分春色,分与谁家?有一分山,一分水,一分花。
雨打檐牙,月落窗纱,恨韶光、转盼天涯。小庭寂寞,底事争哗?是一声莺,一声燕,一声鸦。
作者简介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前一篇:《小重山·春流半绕凤凰台》赏析
后一篇:《金人捧露盘·卢龙怀古》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