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春流半绕凤凰台》赏析
(2023-05-28 18:28:36)
标签:
清词宋徵舆小重山怀古 |
小重山
宋徵舆
春流半绕凤凰台,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上秦淮。
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南京(古金陵)。首句的“凤凰台”,在南京南面,相传刘宋时,有三只凤凰翔集山间,文采五色,鸣声谐和,词人起台于山,名之曰凤凰台。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歇拍的“秦淮”,即秦淮河,西经南京城中,北入长江,为历代游赏佳处。下片的“景阳宫井”,又名胭脂井,为南朝陈景阳宫之井,故址在南京玄武湖畔。祯明三年(589),隋兵南渡攻占台城(南京鸡鸣山南乾河之北,为晋宋各朝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等藏身此井,至夜,终为隋兵所执。后人因称之为辱井。明了这些地名和典故,我们就知道这首词属于怀古一类作品。
词的上片,基本是叙事。
“春流半绕凤凰台,十年花月夜,泛金杯。”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春江流水在凤凰台畔迤逦而去。十年来花影月色下他都在斟金杯畅饮美酒。
“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上秦淮。”接着三句是说,行进的画船上玉箫声幽幽传出,当清风徐徐吹起时,画船驶入秦淮河。
这里显然是自述十年来的经历。十年来,词人可谓饱览了这座古城的风光,体验了它的种种风流。不论是美好的花、月、夜,还是那精致的酒杯、华丽的游船,无不给人六朝繁华的形象,而汩汩流淌的春流,呜咽如泣的玉箫,还有那曾经被胭脂染红过的秦淮河水,又将这繁华归于凄艳哀丽,使之具有一种悲美,也使词中所展现的风流游赏失却应有的轻快和流丽,仿佛有不得已、不得已的苦衷在内。
下片以写秋景为主。
“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下片前三句是说,客居他处五更时回萦梦中,在一片捣衣声中,塞雁南迁,渡过江来。
“清砧”,是对捶衣石的美称,词中指捣衣声。秋风来临,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寒衣。“塞雁”,北方边地的大雁。砧声和雁声是秋声中易于感动人心的声音,也是富有代表性的声音,这首词则用一“迎”字,将二者沟通起来,赋予砧与雁以灵性。
“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末三句是说,景阳宫井已不见苍苔,景阳宫中也不见人迹,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润着寂寞的宫槐。
“景阳宫井”一句,属于视觉意象。“秋雨落宫槐”又作用于人的听觉。那情景同样是很寂寞很难耐的。首句似陈述,似抒情,实际是渲染夜深更静、客梦刚醒时那种凄苦、寂寞的情感状态,虽属心理活动,仍具有一定的可视性。
通观全词,上片以春天为背景,下片以秋天为主,各句的意象在时间上并不具有连贯性。尽管如此,春与秋毕竟相连,又能代表四季或一年,词中写了二者,等于写了一年;写了一年,而年年如此,又等于写了十年,这是很巧妙的。
附录:小重山
宋徵舆
春流半绕凤凰台,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上秦淮。
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注释
凤凰台: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凤凰山上。
“景阳宫井”:又名胭脂井,故址在南京。隋兵攻占南京,陈后主入井避难,后被活捉。
前一篇:《踏莎行·春闺风雨》赏析
后一篇:《行香子·春暮》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