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孤舟初发》赏析
(2023-05-24 14:29:19)
标签:
清词曹尔堪念奴娇送别 |
念奴娇·送幼光还白门同仲驭二调(其一)
曹尔堪
孤舟初发,正严霜似雪,布帆如纸。一派残云萦别恨,愁向青山隐几。晚圃黄花,小槽红酒,客路谁同醉?蒯缑黯淡,自将管乐为比。
遥念旅宿方寒,丹阳古道,老树酣青紫。戍鼓沉沉天未晓,残月模糊映水。白袷谭兵,青灯读《易》,漫洒英雄泪。啼乌成阵,石头城外潮起。
这首《念奴娇》词,就是一篇善于择取眼前景物以营造抒情氛围的佳作。
这是一种送别友人的词。题中的“幼光”为著名遗民诗人钱澄之的字,“白门”,指金陵城,即今江苏南京市。南朝刘宋时都城建康的西门称为白门(西方属金,金气白),后遂用为金陵的别称。曹尔堪同期的词有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孤舟初发,正严霜似雪,布帆如纸。”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孤舟开始出发,浓霜像雪,布帆远望就像纸片。
开头三句描绘送别时寒冷凄清的场景,一开始就情景相生,喻示了作者与被送者双方落寞悲伤的情怀。“孤舟”既是实景,又借以烘托出远行者的孤苦无依。严霜似雪,既显示天气寒冷,也映衬出送行者与行者共有的凄凉心境。“布帆如纸”的描写更是充满了主观抒情色彩,这一夸张之笔,足以象征词中人物漂泊无定、命薄如纸的生存状态。
“一派残云萦别恨,愁向青山隐几。”接着二句是说,天际飘荡的残云萦绕着别恨,离愁向隐隐的青山延伸。
写景的笔触从眼前的码头霜岸、片帆孤舟伸向青青的远山和漂浮着残云的天际,主客之间的离愁别恨也随之向辽远的时空延展开来,抒情境界变得阔大而幽深了。
“晚圃黄花,小槽红酒,客路谁同醉?”这三句是说,晚秋黄菊犯寒而开,高人雅士纷纷携壶登高,品酒赏菊,而你却孤舟远行,谁来伴你共醉?
“蒯缑黯淡,自将管乐为比。”上片末二句是说,钱幼光自比管中和乐毅,但落到穷愁潦倒的地步,只好效冯驩打算束剑归去了。
“蒯”是一种草,可以为绳。“缑”指把剑之处。“蒯缑”指剑的主人贫穷,剑把无物装饰,只能以蒯绳缠之。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写英雄失路的悲怀,哀友人亦以自哀。
“遥念旅宿方寒,丹阳古道,老树酣青紫。”这三句是说,想你一路上旅宿凄冷,行走在丹阳古道上,路旁是青紫色的老树。
以想象之笔写归途的凄冷、寂寞和心境的迷茫苍凉。旅宿之“寒”,既指自然气候,也比喻旅人的心境。
“戍鼓沉沉天未晓,残月模糊映水。”这二句是说,戍鼓沉沉天还未亮,残月映入水中倒影模糊。
戍鼓之沉沉,既可能是旅途中的实景,也何尝不是暗喻旅人心境的不平静。“天未晓”,可视为人的心情不开朗的象征,“残月模糊映水”的境界,更是凸显了失意者心事之浩茫迷乱。
“白袷谭兵,青灯读《易》,漫洒英雄泪。”这三句是说,友人一介布衣,虽有军事韬略,精通《易经》等儒家经典但终究无法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才能,于是他只好漫洒英雄失意之泪了。
从以上一系列满含作者主观感情的描写和抒情中可以看出,这里不但是为友人而感伤,也有词人自伤的成分。“啼乌成阵,石头城外潮起。”末二句是说,成片的乌鸦在啼叫,石头城外的江潮在涌起。
结尾以虚拟描写南京(石头城)的景物作结。这是以景结情。
附录:念奴娇·送幼光还白门同仲驭二调(其一)
曹尔堪
孤舟初发,正严霜似雪,布帆如纸。一派残云萦别恨,愁向青山隐几。晚圃黄花,小槽红酒,客路谁同醉?蒯缑黯淡,自将管乐为比。
遥念旅宿方寒,丹阳古道,老树酣青紫。戍鼓沉沉天未晓,残月模糊映水。白袷谭兵,青灯读《易》,漫洒英雄泪。啼乌成阵,石头城外潮起。
前一篇:《满江红·飞絮满天》赏析
后一篇:《小重山·金陵步芝麓韵》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