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遇乐·十七夜》赏析

(2023-05-06 18:31:27)
标签:

清词

钱谦益

永遇乐

十七夜

永遇乐·十七夜
钱谦益
白发盈头,清光照眼,老颠思裂。折简征歌,醵钱置酒,漫浪从他说。银筝画鼓,翠眉檀板,恰称合欢佳节。隔船舱、暗笑低顰,一缕歌喉如发。
生公石上,周遭云树,遮掩一分残阙。天上《霓裳》,人间《桂树》,曲调都清切。干戈满地,乌惊鹊绕,一寸此时心折。凭谁把、青天净洗,长留皓月。
这首词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缘起,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有这样的推断:“牧斋平生不喜作词,亦不善作词。然忽于崇祯十三年秋间,连作《永遇乐》四首,岂当时已见河东君此词(指柳如是《金明池》词),遂受其影响,破例为之,以与之竞胜邪?”
这首词所写,是农历八月十七日夜作者游宴苏洲虎丘的所历所感,上片叙写游宴的经过,下片寓情于景,转抒感慨,而以国事、身世寄慨于中。
“白发盈头,清光照眼,老颠思裂。”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满头白发,满目月亮清凉的光辉,老狂我老眼昏花。
词从自己的老境写起。这年作者五十八岁,说自己“白发盈头”,确是实情,但也未尝不暗寓着未老先衰的牢骚。“清光”,清亮的光辉,这里指月光。“老颠”,犹言老狂、“思裂”,思想不能集中,状年老昏眊。“老颠思裂”,极言自己的清狂不拘。联系作者的身世,他以此自况,不能不说是饱含了牢骚和苦涩。作者此前五十余年生涯,卷入明末东林党与宦官的斗争,身世沉浮,颇为坎坷。万历三十八年(1610)举进士,原拟第一,因有人以巨贿抢占鳌头,抑为第三。天启五年(1625),以东林党魁的罪名,被劾削籍归田。崇祯改元,被启用擢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但很快又被劾革职。崇祯十年(1837),又被人告发其乡居不法事数十项,严旨逮捕,下在狱中。后以巨金通关节,次年始获释放。以一介饱学之士,遭此际遇,心中伤痛,自难愈合。这三句即以自己的苍老和月色的美好,形成强烈的反差,又以自己的“老颠”,为下文的招妓游宴设下铺垫。
“折简征歌,醵钱置酒,漫浪从他说。”这三句是说,写信征召歌妓,凑钱置办酒席,放纵而不受世俗约束这一切任由他人评说。
“折简”,指写信。“征歌”,征召歌妓。“醵钱”,凑钱。“漫浪”,放纵而不受世俗约束。“从他说”,任由他人评说。这里与其说是对漫浪生涯的钦羡,不如说是对身世沉浮的愤慨。
“银筝画鼓,翠眉檀板,恰称合欢佳节。”这三句是说,乐妓们弹起银筝,敲起画鼓,打起手中的檀板,鼓乐阵阵,声飘夜空,恰好是在合欢佳节。
“银筝”,以白银镶嵌的古筝;“画鼓”,饰以彩绘的鼓;“翠眉”。以黛螺画的眉;“檀板”,檀木制作的拍板。这里,作者选取了几件典型的事物,绘形绘色,化静为动,生动地再现了游宴的欢乐场景。“合欢”,共欢,和合欢乐。相传中秋前后半月之久,苏州虎丘有夜间游乐之俗。
“隔船窗、暗笑低顰,一丝歌喉如发。”歇拍二句是说,隔着船窗,可以听到从船窗中传来轻轻的笑语声、娇嗔声,和一缕如发丝般纤细的歌声。
歇拍作者以只闻歌声不见人的传神之笔,生动写出了歌妓的曼妙演唱,在欢乐的气氛中收煞。
下片接写周围景色,并转抒感慨。
“生公石上,周遭云树,遮掩一分残阙。”换头三句是说,生公石四周的云和树,遮去了已有一分残缺的明月。
“生公石”,又名千人石,在今苏州虎丘山下,此处大石盘陀径亩,上下平衍,可坐千人,相传为晋竺道生(生公)讲经处,故名,为虎丘一大胜景;“云树”,云和树;“残阙”,残缺。作者作这首词时,离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明王朝覆亡仅四年,“遮掩一分残阙”,显见隐含着国土残缺的寓意。
“天上《霓裳》,人间《桂树》,曲调都清切。”这三句是说,乐妓弹奏的曲调,无论是天上的《霓裳羽衣曲》,还是人间的《桂树曲》,都让人感到清冷凄切。
“霓裳”,指《霓裳羽衣曲》,传为唐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撰制歌词。传说中亦有谓唐玄宗游月宫密记仙曲归而传之者。此用传说,故云“天上”。“桂树”,汉乐府曲名。《安世房中歌》有《桂树》曲一章。中秋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传说月中有桂树,因用此曲名。在此我们分明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国运的担心,对自己前途无着的忧虑。
“干戈满地,乌惊鹊绕,一寸此时心折。”这三句是说,战火四起,遍地干戈,明王朝岌岌可危,自己的处境,正如乌鹊绕树,何处是依傍和归宿?每想及此,寸心也为之摧折!
如果说上面六句的感叹还是寄寓于叙事描写之中,那么这三句便是直抒胸臆了。“干戈满地”,形容战火纷起。“乌惊鹊绕”,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典故,语出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时值中秋,用在此处,十分贴切。“一寸”,指心。“心折”,中心摧折,形容伤感到极点。江淹《别赋》:“心折骨惊。”作者对明亡的预感和对国家命运、个人前途的忧虑,透过典故,溢于纸背。
“凭谁把、青天净洗,长留皓月。”结二句是说又有谁能把青天洗干净,把皓月长留天空?
全篇结尾,与上片开头的景色描写遥相呼应,作者深沉发问,既是无奈,又存希望。

附录:永遇乐·十七夜
钱谦益
白发盈头,清光照眼,老颠思裂。折简征歌,醵钱置酒,漫浪从他说。银筝画鼓,翠眉檀板,恰称合欢佳节。隔船窗、暗笑低顰,一缕歌喉如发。
生公石上,周遭云树,遮掩一分残阙。天上《霓裳》,人间《桂树》,曲调都清切。干戈满地,乌惊鹊绕,一寸此时心折。凭谁把、青天净洗,长留皓月?
作者简介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是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钱谦益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一甲三名进士),后为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钱谦益的评价富于争议,尤其是降清、仕清之举成为其道德症结, 清乾隆帝将之视作失节者,删禁其著作; 但也有学者指出,入清后钱谦益仍多次私下策反降清武将、暗中资助郑成功反清等等。 若就文学地位而言,则钱谦益仍应得到肯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