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粉箨初成》赏析
(2023-04-16 13:54:16)
标签:
明词沈宜修踏莎行亲情 |
踏莎行·君庸屡约归期无定,忽而梦归,觉后不胜悲慨,赋此寄情
沈宜修
粉箨初成,蔷薇欲褪,断肠池草年年恨。东风忽把梦吹来,醒时添得千重闷。
驿路迢迢,离情寸寸,双鱼几度无真信。不如休想再相逢,此身拚却欲愁消尽。
“词言情”,爱情、友情、亲情,都是词的拿手题材。这首《踏莎行》,就是抒写手足之情的佳作。词题提到的“君庸”,即词人的弟弟、明代戏曲家沈自徵。自徵曾为国子监生,少年裘马,挥斥千金,在京师十年,遍察西北边塞,考究地理形势,多次为有关大臣出谋划策,筹划兵事,所以词题说他“屡约归期无定”。这就苦了闺中的姐姐,梦他念他,无奈离人久久不归,于是只得用文字寄托哀思,宣泄苦恼。
阅序文,我们知道这首词是梦后之作。在梦中,词人与弟弟久别重逢。欣喜未已,梦醒,不禁悲从中来。上片着重写初醒后的所见所感。
“粉箨初成,蔷薇欲褪,断肠池草年年恨。”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笋老了,蔷薇花将凋零,但池塘草色照样给词人一年又一年地添愁惹恨。
“粉箨”,指竹笋上一片片粉色的皮壳。作者选择两样富含季节性特征的植物,用以表明春天的脚步又向我们走来。而现在笋老了,花将凋零,那么池草该是一片生机吧?但池草仍使人伤心断肠,还一年又一年地绵绵无绝期。池草年年生,弟弟年年说回却年年不回,怎不令人恼恨?这里暗暗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意。
“东风忽把梦吹来,醒时添得千重闷。”这二句是说,东风忽然把梦吹来,梦醒了似有千斤之石压上了心头。
那梦,像是由东风忽然给吹来的,真是奇特的想象。着一“忽”字看似梦来得突兀,其实是作者日夕萦怀所致。千重,落笔沉沉。人,当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时,梦的发生就是在所难免了。梦也许能给人带来一时的补偿,然而一旦醒来,只会更形成烦恼,因为梦跟现实的落差更大。这里表现的,正是人这样一种生命状态。
下片是继“千重闷”之后的思想轨迹。
“驿路迢迢,离情寸寸,双鱼几度无真信。”换头三句是说,驿路那么遥远,离别之情让人柔肠寸断,信函何以几度都不带来确切的信息。
换头先以一个对句表现了两种情境,一个外在的世界,一个内心的状态,一长,一短,在这内与外,长与短的对比中,更显出离愁的深致。“双鱼”指信函,点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词人牵挂远游在外的胞弟,自然盼望他的来信,却屡约屡爽,只能抱怨“双鱼”何以不带来“真信”了。这句是叙述,却饱含着抒情,是怨语,更显出手足之情的真挚深切。
“不如休想再相逢,此生拚却愁消尽。”末二句是说,不如今生豁出去不想重逢之事,这样总能把思亲的愁苦消尽了吧!
最后两句耐人寻味。“拚”,作不惜、豁出去解。这是一种用反语来表达情意的一种手法,全词在这样的语境中结束,看似解脱,细品,则含有更加深沉的哀痛。
附录:踏莎行·君庸屡约归期无定,忽而梦归,觉后不胜悲感,赋此寄情。
沈宜修
粉箨初成,蔷薇欲褪,断肠池草年年恨。东风忽把梦吹来,醒时添得千重闷。
驿路迢迢,离情寸寸,双鱼几度无真信。不如休想再相逢,此生拼却愁消尽。
前一篇:《忆王孙·天涯随梦》赏析
后一篇:《蝶恋花·感怀》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