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晚景》赏析
(2023-03-19 19:03:01)
标签:
明词陈霆踏莎行晚景 |
踏莎行·晚景
陈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尽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这首词是通过写秋天傍晚荒凉的景色来抒发沦落天涯的悲凉心情。作者在写这首词时,时在深秋,人在贬所(他因得罪当时炙手可热的宦官刘瑾而被贬安徽六安),可谓是时亦悲凉,人亦悲凉。
词的上片写秋日傍晚的景色。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鸟鸢噪。”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流水围绕着孤零零的村落,一座破败苍凉的古城前是一条萧条荒凉的古道。傍晚时分,槎牙参差的古木老树上,归巢的群鸦老鹰在聒噪不停。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上片后二句是说,夕阳斜照穿过了萧疏的树林,在地上拉出了长长的影子,江边一带的枯荷在寒风中索索作响,一片萧瑟衰败的景象。
上片主要用了宋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词意,如唐李贺《江楼曲》“鲤鱼风起芙蓉老”诗意,其中“荒城古道”这一意象的增添,点出了作者当时所处之地,暗逗出贬臣的幽怨之情,使羁情中又添几分贬愁。“射”字下得犹为刻意,较秦观词更显苍劲凄厉。
下片写登楼所见及所感。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尽群峰小。”下片前三句是说,登楼远眺,风摇夕烟,暮色渐起;天空寥廓低垂,与无垠的衰草密相连接,在楼上望去,连绵起伏的群山显得那么邈渺低小。
过片二句用了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的词意,来承接上片所写的晚景,过渡自然,然后再纵笔写由晚景引发的贬臣之情。
“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末二句是说,我要把家乡的信息向行人打听,但这里的青山连行人都不到。
结句“青山尽处行人少”,出于宋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却又不囿于欧词,而能翻出新意。欧词是从思妇思游子的角度,言原野的尽头是春山,游子却在更远的春山外,渺不可寻;而陈词则从游子思乡的角度,言游子在连行人都不到的青山尽处思乡,渺无音信,更倍觉孤独凄苦。
这首词多处融化了前人的诗句,几乎是“无一字无来历”,但却自然浑成,一如心中流出,没有东拼西凑之感,这首先得益于作者以真情实景来熔铸前人的诗意。特别是结句能在前人名句的基础上翻出新意,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且情意深切。让人味出前面化用前人的词句诗意,并非是作者无能,拾人牙慧,而是当时作者写的是融汇前人的羁情,然后再独出机杼,在积淀的共鸣中表现此刻独特的感受。
附录:踏莎行·晚景
陈霆
流水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尽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注释
槎牙:错杂不齐貌。
鸢:俗称鹞鹰。
芙蓉老:荷花凋残。
作者简介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著有《仙潭志》、《两山墨谈》、《水南稿》、《清山堂诗话》、《清山堂词话》等。
前一篇:《念奴娇·秋日怀乡》赏析
后一篇:《桂枝香·朝霞飞散》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