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临·首夏书事》赏析
(2023-02-08 18:30:50)
标签:
明词杨基夏初临首夏书事 |
夏初临·首夏书事
杨基
瘦绿添肥,病红催老,园林昨夜春归。天气晴和,轻罗试著单衣。雨余门掩斜晖,看翻翻、乳燕交飞。荷钱犹小,芭蕉渐长,新竹成围。
何郎粉淡,荀令香消,紫鸾梦远,青鸟书稀。新仇旧恨,在他红药阑西。犹记当时,水晶帘、一架荼蘼。有谁知,千山杜鹃,无数莺啼。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所写春末夏初园林景色,全从一个多愁善感的闺妇眼中看出,并深寓良人远去、时不我待的人生悲哀。
“瘦绿添肥,病红催老,园林昨夜春归。”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绿色变浓了,红色正在衰老,园林中昨夜春天去了。
落笔绿肥红老,显然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词意中化出,一开始便紧紧抓住了“夏初临”带给花木的显著变化加以描写,特点鲜明。而这种变化,在闺妇看来,又似乎是在一夜间完成的。看上去过分夸张,但对心理反应特别敏锐的女子来说,虽不合理,却很合情。
“天气清和,轻罗试著单衣。”这二句是说,天气晴朗暖和,我禁不住试穿起了轻罗单衣。
春去夏来,天气和暖使身处园林的闺妇试穿单衣,她的这一举动,更使春归的感受从视觉中的自然景物延伸到触觉中的人体本身。两者相应,时令的由春入夏已让人感同身受。
“雨余门掩斜晖,看翻翻、乳燕交飞。荷钱犹小,芭蕉渐长,新竹成围。”这五句是说,雨后太阳斜照在半掩的门上,看到翻飞在梁间的乳燕、状如铜钱的荷叶、渐渐肥大的芭蕉和成片的新竹组合在一起。
这五句,交代气候时间,补出夏初景物。
全词至此,已经完成了对题中“首夏”的描写,而园中人也已在景物中浮现,那么接下去自然而然要“书事”了。
“何郎粉淡,荀令香销,紫鸾梦远,青鸟书稀。”下片前四句是说,傅粉何郎的粉已淡,荀令的香也早已销尽,紫鸾之梦已经远去,报信的青鸟传书稀少。
下片入手便以四个整齐的排比句,将初试罗衣的园中人的心事和盘托出。何郎(何晏)和荀令(荀彧)都是三国时魏人,都以风流倜傥见称于时。何晏因面如傅粉而有“傅粉何郎”之称,荀彧做过尚书令,《襄阳记》说他“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作者在这里以他俩为喻,暗示心目中的情郎也和他们他们一样英俊潇洒,但“粉淡”和“香销”又点出好景不长,正与“病红催老”那样难以留驻。“紫鸾”用秦萧史与弄玉吹箫招鸾同去典(见《列仙传》),“青鸟”用为西王母报信传书典(见《汉武故事》),叹如今一个“梦远”、一个“书稀”,闺妇临夏心事,已昭然若揭。
“新愁旧恨,在他红药阑西。犹记当时,水晶帘、一架荼靡。”这四句是说,新愁植根于旧恨,那就是在开着红芍药的栏杆西面,水晶帘外的一架荼蘼花下,当时曾有过多少次令人砰然心动的幽会和无法忘怀的甜蜜。
对于曾有过美好的回忆和热切憧憬的闺妇来说,这一切曾印在心中,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情事,自然触目惊心,历久常新。睹物伤情,人何以堪,词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铭心刻骨的忧愁和憾恨。“犹记”两句哀婉凄楚,饱含无限幽怨。
“有谁知,千山杜鹃,无数莺啼。”末三句是说,又有谁知道,千山杜鹃,无数莺啼的声声呼唤。
结拍三句,由忆想感怀拉回现实,再从初夏杜鹃和黄莺的啼鸣,写出风光景物的一片凄迷。那“千山杜鹃”和“无数莺啼”仿佛充满了对以往美好时光的无限怀恋,回荡着人物内心因失望而绝望的声声呼唤,使得全词被笼罩在一种极其哀惋悱恻的声情之中。
这首词好处既在于写景自然清新,一派自然风光宛然在目;更在于书事婉折,抒情深曲,独得婉约词的深情风貌。
附录:夏初临·首夏书事
杨基
瘦绿添肥,病红催老,园林昨夜春归。天气清和,轻罗试著单衣。雨余门掩斜晖,看翻翻、乳燕交飞。荷钱犹小,芭蕉渐长,新竹成围。
何郎粉淡,荀令香销,紫鸾梦远,青鸟书稀。新愁旧恨,在他红药阑西。犹记当时,水晶帘、一架荼靡。有谁知,千山杜鹃,无数莺啼。
前一篇:《千秋岁·春恨》赏析
后一篇:《踏莎行·写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