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踏莎行·写怀》赏析

(2023-02-09 17:41:17)
标签:

明词

王行

写怀

踏莎行·写怀
王行
尘路风花,暖空晴絮,游丝剩有萦牵处。客怀幸自不禁愁,啼鹃又恁催归去。
细草春沙,垂杨古渡,忘机可得如鸥鹭?平湖却也慰人心,片帆不碍烟中树。
长洲(今江苏苏州)王行自号淡如居士,淹贯经史百家,明洪武初延为学校师,已而谢去,隐于石湖(在苏州)。这首词所及“尘路”、“萦牵”和“客怀”等语来看。或作于返乡途中。
“尘路风花,暖空晴絮,游丝剩有萦牵处。”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一路上风吹落花,天飘柳絮,晴空万里,暖意洋洋;而那些昆虫吐出的柔丝也随之浮荡轻扬。
落笔“尘路”,开宗明义表明人在旅途,而以下所写,都是途中所见所感。上片前三句,在交代行程和季节,所见之景带有春意阑珊的典型特色。其中“游丝”谐音“游思”,于写景中巧寓微意;“萦牵处”表面写游丝有所牵挂,而实际上已暗透出下片“平湖”意脉。
“客怀幸自不禁愁,啼鹃又恁催归去。”上片后二句是说,客怀庆幸不禁愁苦,连啼叫的杜鹃也都在催我归去。
后两句直入“客怀”,写得情思宛转。“不禁愁”对于作客的情怀来说自古难免,本不足为奇,奇的是“幸自”二字。作者为什么不为客怀的“不禁愁”而苦,相反却要为此庆幸呢?随着以下词意的逐层展开,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的所谓“愁”,是心里有所“萦牵”,他挂念的是故乡。正因为他在客中“不禁愁”,时刻思怀家山,才促使他下定决心归隐;如果客愁能禁,他不是还要滞留下去了么?所以“幸”与“愁”看似矛盾,却在思乡回家上得到了统一。“啼鹃”句在此基础上更为“催归”营造了一种气氛,仿佛连鸟儿也都通晓了人情。
“细草春沙,垂杨古渡,忘机可得如鸥鹭?”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的行程转换成水路,对着细草春沙,有着垂杨的古渡头,能否如鸥鹭那样摆脱尘世的种种机巧。
这三句在写景中点出归隐忘机之意。细草和垂杨是上片景语的补充和延伸,因春沙和古渡可知作者的行程由陆上的尘路转换成了水上的“片帆”,这种转变在看似不经意间完成,却反映了作者缜密的构思。“忘机”句用《列子·黄帝》载海上有好鸥者日与鸥鸟亲狎,后其父要他取来玩弄,鸥鸟即舞而不下典。作者在此表明的是他要回归自然。
“平湖却也慰人心,片帆不碍烟中树。”末二句是说,石湖却也安慰我的心,片帆不妨碍我观赏如烟中的云树。
词的最后两句揭出归隐之处。“平湖”当指石湖,是上片所谓“萦牵处”;“慰人心”应前“幸”字,表现出对故乡的无限向往和热爱;“片帆”由“古渡”而来,又显示了忘情烟波的意趣,结得空灵悠远。宛如一幅淡漠山水,令人心醉
附录:踏莎行·写怀
王行
尘路风花,暖空情绪,游丝剩有萦牵处。客怀幸自不禁愁,啼鹃又恁催归去。
细草春沙,垂杨古渡,忘记可得如鸥鹭?平湖却也慰人心,片帆不碍烟中树。
作者简介
王行(1331—1395),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止仲,号淡如居士,又号半轩,亦号楮园。淹贯经史百家,议论踔厉。元末授徒齐门,与高启、徐贲、张羽等号为十友,又称十才子。富人沈万三延为家塾师。明洪武初,有司延为学官。旋谢去,隐于石湖。赴京探二子,凉国公蓝玉聘于家馆。蓝玉党案发,行父子坐死。能书画,善泼墨山水,有《二王法书辨》,另有《楮园集》、《半轩集》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