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浦·赋水光山色舟》赏析

(2023-02-03 14:45:58)
标签:

明词

贝琼

水光山色

南浦·赋水光山色舟
贝琼
一叶小如凫,趁几番、樵风日日来往。何处最堪看,吴门外、都是白波青嶂。斜阳半敛,采菱尚有莲娃唱。谩载得、前村月归来,人家三两。
何须万斛黄龙,驾滟滪瞿塘,接天风浪。空为利名牵,谁能似、鸱夷散发湖上?秋行更好,镜中新绿东西向。雪寒夜静,定多在、萧萧芦花深放。
驾一叶小舟,在天高气爽的清秋徜徉于江南的湖光山色之间,那种超然脱俗的情怀,那份世尘尽滤的意趣,真令人悠然自得,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贝琼这首词写的正是这种清丽的景色和旷放的情致。
“一叶小如凫,趁几番、樵风日日来往。”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一叶小舟小如野鸭,在广阔浩渺的江湖中频繁来来往往。
入手“一叶”两句,直切题中的“舟”字,先交代驾舟浮泛事由。凫即野鸭,以此喻舟,可见其小,而水域的广阔浩渺已全在不言之中。“几番”与“日日来往”相呼应,意在表明次数的频繁,又含乐此不彼之意;“樵风”两字颇可玩味,古人多以渔樵指隐居闲适的生活,作者在此也看似不经意地予以点露。
“何处最堪看,吴门外、都是白波青嶂。”接着二句是说,哪里是最佳的观赏点,吴门外,都是白色的波浪和青色的山峰
这两句一问一答,具体说明泛舟的特点。“吴门”是苏州的别称,由此可见作者最为留恋叹赏的是太湖,而“白波青嶂”又扣紧题中的水光山色,为人绘出一幅太湖流域水秀山明的优美图景。
“斜阳半敛,采菱尚有莲娃唱。”这二句是说,太阳一半已经下山,采菱的地方还有采菱女的在唱着歌。
“斜阳半敛”,更在山水间涂上一层绚丽的色彩;而采菱女的晚唱,为整个画面平添了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不禁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且也为耳闻的歌声所动心。
“谩载得、前村月归来,人家三两。”这二句是说,归来时,舟上以撒满了前村的月光,岸上空旷处的三两户人家也在夜幕中凸现出来。
其中“谩载”应前“樵风”,闲适之意沛然溢出。上片所写多为景语,然又无一不是情语,人和自然的契合无间随之得到了水乳交融的体现。
下片由此发生感叹。
“何须万斛黄龙,驾滟澦瞿塘,接天风浪。”换头三句是说,不必要乘坐巨大的船只,驾驶在长江险滩,迎着狂风巨浪。
前三句先以长江险滩的风高浪急作一反衬。“斛”为古代量器,一斛为十斗。此言“万斛”,形容容量巨大。“黄龙”,舰船名,《隋书·杨素传》:“素居永安,造大舰,名曰五牙,······次曰黄龙,置兵五百。”这里指大船。“滟澦”俗称燕窝石,是长江江心突起的巨石,在重庆奉节东五公里的瞿塘峡,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的险滩。这里以长江三峡的险要与太湖山水的平静相对比,意在表明一种欣赏取向的不同。
“空为利名牵,谁能似、鸱夷散发湖上。”这二句是说,世上的许多人为名利所束缚,又有谁能像范蠡一样忘情山水在太湖上。
这两句顺势置论,感慨世间少有不为利名牵挂的高士幽人;而“谁能似”一问,包含自己的价值取向,为全词立根的所在。词至此当年范蠡的“散发湖上”和作者的忘情山水已古今相合,可视为隔代知音了。
“秋行更好,镜中新绿东西向。雪寒夜静,定多在、萧萧芦花深放。”末四句是说,秋天在湖上行舟更好,水清平如镜,湖面因月光的照射而分出深淡,夜静悄悄,芦花在月色下洁白如雪。
结尾数句折回写景,在上片描绘湖上晚景的基础上,又补出入夜所见。“镜中”既状水清平如镜,也写月光明净;所谓“新绿东西向”,是说湖面因月光的照射而分出深淡,“新绿”是指被映照的一面。“雪寒”是借喻,用通感的手法写出芦花在月色下的洁白,其境界又与白天的“白波青嶂”不同,更显深沉宁静。这种景色只有在秋夜才能见到,所以说更好。从表面看,这几句又是在写景,其实其中自蕴含着作者的一种人生心境,澄净深澈。

附录:南浦·赋水光山色舟
贝琼
一夜小如凫,趁几番、樵风日日来往。何处最堪看,吴门外、都是白波青嶂。斜阳半敛,采菱尚有莲娃唱。谩载得、前村归来,人家三两。
何许万斛黄龙,驾滟澦瞿塘,接天风浪。空为利名牵,谁能似、鸱夷散发湖上?秋行更好,镜中新绿东西向。雪寒夜静,定多在、萧萧芦花深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