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龙吟·春思》赏析

(2023-02-02 14:58:50)
标签:

明词

水龙吟

春思

水龙吟·春思
贝琼
楚天归雁千行,一书不寄相思苦。匆匆过了,踏青时节,更愁风雨。燕子黄昏,海棠春晓,几番凄楚。问谁能为写,重重别恨,算除有,江淹赋。
尚记银屏翠箔,抱琵琶、夜调新谱。芳年易度,沈腰宽尽,白头如许。弱水三山,武陵一曲,重寻何处!奈无情杜宇,年年此日,到淮南路。
从整首词意来看,这篇作品似写作者年轻时的一段难忘的恋情。当时作者人在淮南,而所思之人则远在楚地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
“楚天归雁千行,一书不寄相思苦。”开头二句是说,淮南春季由湖南飞回北方的大雁有上千行,可是没有收到一封寄来的信使得相思更是苦不堪言。
词以“春思”为题,起调“楚天”两句即开门见山予以点示。所谓“楚天归雁”,正是淮南春季所见之景。大雁是一种季节性迁移的候鸟,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春天则由南方飞回北方,由此可见作词正值春季。在古代传说中,雁的南来北往又能为人捎带书信。现在雁过千行而“一书不寄”,自然逼出“相思苦”三字,而全词即因此层层谱写,步步展开。
“匆匆过了,踏青时节,更愁风雨。”这三句是说,在不经意间已过了踏青时节,更加担忧风雨。
“匆匆”有光阴倏忽之意。“踏青”是古代一个历史悠久的习俗,“踏青时节”一般是指三月三日上巳节。过了上巳,春季开始进入晚期,这时天气冷暖变化更加加剧,多风多雨是其特点。对于心有所思的人来说,最容易引发无端的枨触。“更愁”两字就前“不寄”、“匆匆”而深入推进。
“燕子黄昏,海棠春晓,几番凄楚。”这三句是说,燕子双飞双宿,在黄昏时分呢喃于梁间,不免令人伤怀;那娇艳的海棠花在春晨含露绽放,良辰美景无人共赏,自难免百感凄恻。几番循环往复,愈见情不能堪。
因为晨昏的对举,已包含了时间从日至夜的无限延续,情思的愈转愈深。
“问谁能为写,重重别恨,算除有,江淹赋。”这四句是说,谁能为我写下这种离愁别恨,屈指算来只有江淹的《别赋》。
对于这种铭心刻骨、无时不在的相思之苦,作者想要把它传写出来,无奈力不从心,难以表达,所以借用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名作《别赋》,和盘托出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更突出了“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的悲哀。
词的上片以景寓情,从“苦”字衍生出“愁”、“凄楚”和“重重别恨”,哀惋欲绝,催人泪下。
“尚记银屏翠箔,抱琵琶、夜调新谱。”换头二句是说,你曾在银屏翠帘间,手抱琵琶与我一起夜调新谱。
过片以“尚记”领起,补出当年情事,使被相思者从幕后隐现。尽管这只是一个极简洁的片段追记,其中却包含了无限怀恋。按理词意应由此延续,进一步渲染两人相处的柔情蜜意,描绘彼此相别的缱绻难舍,可是作者却一笔打住,转而就别后的变化落墨。
“芳年易度,沈腰宽尽,白头如许。”这三句是说,美好的日子很快就过去,思念使人憔悴,也更显苍老。
“芳年易度”就双方措意,深寓好景不再的苦涩;“沈腰”用《南史·沈约传》记沈约自谓“百日数旬,革带常因移孔”典,暗示“为伊消得人憔悴”;“白头”印合“芳年易度”,写出时不我待,思念催老的境况。这两句从人的外形变化上回应上片所写的“相思苦”的内心感受。
“弱水三山,武陵一曲,重寻何处!”这三句是说,就像那弱水和三座神山那样的遥远不能到达,而你所弹的武陵一曲,往事旧处不可再寻。
这三句又拓开一笔,吐出胸际无限的惆怅。“弱水”在历代所指不一,此似用《十洲记》“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之意;“三山”则指传说中的三座神山蓬莱、方壶、瀛洲,寓可望而不可即之叹;武陵则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武陵人迷入桃花源,出后再寻而不可复得事;“一曲”应前“新谱”,总在强调往事旧处不能重寻,用典贴切自然,抒情凄楚哀惋。其中“武陵”表面用典使事,实际与起调“楚天”相应,暗示出当年情事和如今恋人所在之处,并和结拍点出“淮南路”的作者所在之地对举。
“奈无情杜宇,年年此日,到淮南路。”末三句是说,更奈何那无情的杜鹃,年年在这暮春时,到淮南路啼鸣不止。
“杜宇”即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帝死后亡灵所化,每年在暮春时啼鸣不止。作者奈其无情,是因为它与伤春相思有关,使人年年此日听来倍觉伤感。这三句以情择景,写的凄迷动人,情切意苦。

附录:水龙吟·春思
贝琼
楚天归雁千行,一书不寄相思苦。匆匆过了,踏青时节,更愁风雨。燕子黄昏,海棠春晓,几番凄楚。问谁能为写,重重别恨,算除有,江淹赋。
尚记银屏翠箔,抱琵琶、夜调新谱。芳年易度,沈腰宽尽,白头如许。弱水三山,武陵一曲,重寻何处!奈无情杜宇,年年此日,到淮南路。
作者简介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