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岁晚忆王彦强而作》赏析
(2023-01-28 14:46:46)
标签:
明词邵亨贞兰陵王忆友人 |
兰陵王·岁晚忆王彦强而作
邵亨贞
暮天碧,长是登临望极。松江上、云冷雁稀,立尽斜阳耿相忆。凭栏起叹息。人隔,吴江王国。年华晚、烟水正深,难折梅花寄寒驿。
东风旧游历。记草暗书帘,苔满吟屐。无情征旆催离席。嗟月堕寒影,夜移清漏,依稀曾想梦里识。恍疑见颜色。
空惜,鬓毛白。恨莫趁金鞍,犹误尘迹。何时弭棹苏台侧?共漉酒纱帽,放歌瑶瑟。春来双燕,定到否,旧巷陌?
王彦强即王中立,字彦强,一字振之,松江人,以善绘花鸟名于时。他是词人的同乡兼好友,从这首怀人词中,可以见出两人间不同寻常的深挚友情。
全词三片。
“暮天碧,长是登临望极。”开头二句是说,傍晚天空呈现碧色,长时间登临远望。
“松江上、云冷雁稀,立尽斜阳耿相忆。”接着二句是说,吴淞江上,云朵冷冷地推过,飞过的大雁稀少。一直站立到太阳落山内心耿耿于怀。
“凭栏起叹息。人隔,吴王故国。”这三句是说,靠着栏杆发出叹息,朋友离开了我远去,远在吴地之外。
首片入题,铺写登临凭栏,怀望远方的友人。时间是岁暮的黄昏,地点是松江,而所思念的对象王彦强则离开了这片故土,远在吴地之外。词人的心情,同眼中的景色紧相交融:暮天碧、斜阳尽,更增苍凉沉重的意绪;云冷雁稀,既是岁晚的典型景象,又暗示着人去天涯,音书断绝的现实。
“年华晚、烟水正深,难折梅花寄寒驿。”这二句是说,正是岁末,如烟的江水既广且深,难以折取梅花远寄给我的好友。
“烟水正深”,令人如置江上,同时又表现出词人“渺渺兮予怀”的一片怅惘。过拍“难折梅花寄寒驿”,运用南朝陆凯向长安范晔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典故,而全句仍是本地风光,切合岁晚忆念友人的题旨。
中片展开回忆,追念了两人昔日的交往。
“东风旧游历。记草暗书帘,苔满吟屐。无情征旆催离席。”中片前四句是说,回想东风吹拂的阳春。他们曾一同游学,在碧草环映的书房内谈文,在青苔布满的小径上吟诗。所惜好景不长,命运终究驱使王彦强踏上了离乡的路途。
两人分手以后,词人仍不时怀念着对方。
“嗟月堕寒影,夜移清漏,依稀曾想梦里识。恍疑见颜色。”后四句是说,感叹在凄楚的月夜里,在梦中出现你模糊的身影,好像见到了你。
“月堕寒影,夜移清漏”,极力表现出了感情的深长、相忆之悲苦,作词法中所谓“凡写迷离之况者,止须述景,······自言情无限”(贺裳《皱水轩词筌》),正是指此。词作以春日的清景衬垫游历,以月夜的凄景衬垫离情,营造出对比强烈的氛围,将题面的“忆”字渲染得淋漓尽致。“恍疑见颜色”化用杜甫《梦李白二首》“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成句,不仅照应了“依稀曾想梦里识”的梦寐以求,而且也点出了两人间音书久绝,已不知故人生死下落的沉重事实。
下片接入感想和期望。
“空惜,鬓毛白。恨莫趁金鞍,犹误尘迹。”下片前四句是说,可惜,我已年老体衰,不能再追随故人闯荡或寻访故人踪迹。
换头四句为词人自嗟。
“何时弭棹苏台侧?共漉酒纱帽,放歌瑶瑟。”这二句是说,什么时候友人能乘船回乡,两人再重续当年饮酒放歌。
“春来双燕,定到否,旧巷陌?”末三句是说,春天到来,旧时双燕,能否一定飞回故乡旧里?
“双燕”同时暗喻着人事。生活中的春燕年年飞回旧里,而词人连这一点也产生了动摇,说明他对故人回归重逢的可能性,充满着疑虑。全词以比兴语作结,含意哀惋,为“岁晚”之“忆”添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这首词始终流贯着对友人情深意挚的思念,充分发挥了长调体制的特长。
附录:兰陵王·岁晚忆王彦强而作
邵亨贞
暮天碧,长是登临望极。松江上、云冷雁稀,立尽斜阳耿相忆。凭栏起叹息。人隔,吴王故国。年华晚、烟水正深,难折梅花寄寒驿。
东风旧游历。记草暗书帘,苔满吟屐。无情征旆催离席。嗟月堕寒影,夜移清漏,依稀曾想梦里识。恍疑见颜色。
空惜,鬓毛白。恨莫趁金鞍,犹误尘迹。何时弭棹苏台侧?共漉酒纱帽,放歌瑶瑟。春来双燕,定到否,旧巷陌?
前一篇:《扫花游·春晚次南金韵》赏析
后一篇:《如梦令·题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