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春晚次南金韵》赏析
(2023-01-27 14:45:24)
标签:
明词邵亨贞扫花游春晚 |
扫花游·春晚次南金韵
邵亨贞
柳花巷陌,悄不见铜驼,采香芳侣。画楼在否?几东风怨笛,凭栏日暮。一片闲情,尚绕斜阳锦树。黯无语。记花外马嘶,曾送人去。
风景长暗度。奈好梦微茫,艳怀清苦。后期已误。剪烛花未卜,故人来处。水驿相逢,待说当年《恨赋》。寄愁与,凤城东、旧时行旅。
词题中的“南金”,即钱应庚、与其兄钱霖都是与作者同乡的知名文人,三人间诗词唱和最多。这首词的原唱已不可见,不过从和作来看,采取的是代女子立言的比兴手法,显然只是步用原韵以寄托怀抱而已。
“春晚”自然指春季的某个黄昏,但诗词中用上这样的题目,往往连带春也染上了一个“晚春”的特色,表现的也都是春事晼晚、芳草迟暮的内容和情调,这正是中国文字富于暗示性和延展性的特色。本作也不例外。
“柳花巷陌,悄不见铜驼,采香芳侣。”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柳花巷陌依旧,但昔日生活中的侣伴早已各奔东西。
词中的女子来到曾经度过青春时代的京城(词中所谓“凤城”)。“铜驼”用晋谚“铜驼陌上集少年”(见陆机《洛阳风土记》)典故,“采香芳侣”,既点出所代言女子的身份,又以采拾香草代表了女子踏青赏春、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
“画楼在否?几东风怨笛,凭栏日暮。”接着三句是说,画楼还在吗?登楼倚栏,迎接她的是夕阳东风中传来几处凄凉的笛声。
女子找到了熟悉的画楼,登楼后进一步回想起了早年的一段失败了的恋情。
“一片闲情,尚绕斜阳锦树。黯无语。”这三句是说,一段恋情回想起来,对着斜阳锦树,仍然缠绕在心头。黯然无语。
“闲情”,用陶潜《闲情赋》意,指男女风情。也记起了在此处于情人诀别送行的一幕。
“记花外马嘶,曾送人去。”上片歇拍二句是说,记得马在花外不停地嘶鸣,情人骑着马儿离开。
词作的上片尽管在春天的背景下展开,却是凄清冷寂,充满了失落和感伤。
“风景长暗度。乃好梦微茫,艳怀清苦。”下片前三句是说,一年年时光不知不觉度过。尽管女子护持着昔日的情愫,但无情的现实却冷酷地葬送了希望,连好梦也那么吝啬。
一个“长”字,一个“奈”字,诉说出了她长日蒙受的心理煎熬。
“后期已误。剪烛花未卜,故人来处。”这三句是说,说好的约会没有兑现,也无从得知对方的行踪音讯。
古人相传烛心余烬爆作花形,即意味着有行人归至之类的喜信,如杜甫即有“灯花何太喜”(《独酌成诗》)的诗句。而这里的“烛花”,不过是“好事微茫”的又一印证。
“水驿相逢,待说当年《恨赋》。寄愁与,凤城东、旧时行旅。”末四句是说,假如在水边驿站相遇的话,那会把当年的离情别恨诉说一番。我把这种愁苦之情,寄给青春时代的京城的朋友们。
不仅如此,连女子本人也踏上了漂泊的人生旅程,所以会有“水驿相逢,待说当年恨赋”的联想。《恨赋》为江淹的名作,这里指的是蚀骨断肠的离愁别恨。然而“待说”两字,却又表明这种相逢仍只是难以实现的梦想。于是女子只能自我抒发内心的哀愁,凭空想象它们会被劳燕分飞的昔日旧侣们所收悉。苍凉的结尾,进一步显示了女子在春晚中的幽怨与无奈。
用闺情幽怨的比兴来借题发挥,是古代文人的常用手法。本词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女子“艳怀”中恋情的那部分内容淡化,让她抚今追昔的怀念对象扩大到“采香芳侣”的一切故人。这样处理,就更容易接近作者春晚唱和酬赠、思念友人的题旨。全词风调绵邈,清婉可诵。
附录:扫花游·春晚此南金游
邵亨贞
柳花巷陌,悄不见铜驼,采香芳侣。画楼在否?几东风怨笛,凭栏日暮。一片闲情,尚绕斜阳锦树。黯无语。记花外马嘶,曾送人去。
风景长暗度。奈好梦微茫,艳怀清苦。后期已误。剪烛花未卜,故人来处。水驿相逢,待说当年恨赋。寄愁与,凤城东、旧时行旅。
后一篇:《兰陵王·岁晚忆王彦强而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