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香·雨后舟次洹上》赏析
(2023-01-05 18:23:30)
标签:
元词张翥绮罗香雨后舟次洹上 |
绮罗香·雨后舟次洹上
张翥
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怯湿春衫,长恨踏青期阻。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渐惊他、秋老梧桐,小小金井短蛩暮。
薰篝须待被暖,催雪新词未稳,重寻笙谱。水阁云窗,总是惯曾听处。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
题中“洹”指洹河,又名安阳河,在河南北部,流经安阳,入卫河。战国时,苏秦说六国会盟于此,以抗强秦。这是一个容易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的地方,但作者经过时,恰值阴雨霏霏,被迫泊舟岸边,不仅未被引起怀古的意绪,反倒惹出悲秋的惆怅。
“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燕子深栖梁间,院落冷清,秋千空挂,雨中垂杨半湿,丝丝枝条如缕缕青烟。
首三句写雨中所见。但“燕子梁深”二句,与其说是实写,毋宁说是虚拟,是想象之词,那是因为作者舟泊河畔,即使看得见人家院落冷清,秋千空挂,也未必看得见燕子深栖梁间。然这个虚拟又十分合理入情,形象地传达出雨中特有的寂静、凄清的况味。第三句则实写眼前所见。
“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这二句是说,一场雨后,人就更不敢去试春妆了,尤其可恨的是踏青游玩的好日子也将受阻。这两句透露了当前的季节,那是初春前后,本来就不怎么暖和。“试春衫”、“踏青”是春天来临的信号,是人展示青春活力追求美的活动,雨却可恶地阻延了它的到来,无情地剥夺了这个机会,作者的情怀非“长恨”难以表达,而又怎一个“恨”字了得!以下九句,便顺次路线,叙写不同季节里,面对不同雨景,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这二句是说,青梅结子后,天气渐暖,雨无疑会留下寒意;莲藕着花时,雨会带来凉爽,驱除炎暑。
“渐惊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这二句是说,秋风萧萧,雨水使梧桐树显得更加苍老、憔悴,井栏边暮色苍茫中低吟着断断续续的蟋蟀。
“薰篝须待被暖,催雪新词未稳,重寻笙谱。”这三句是说,冬夜里,薰笼烘着被子,词人催促雪花降落的诗篇尚未咏就,雨打断了他的诗兴,只得去吹笙寻那种感觉。
“水阁云窗,总是惯曾听处。”这二句是说,邻水的小阁里,窗户边,都是曾经惯听雨声的地方。
这段文字,囊括春夏秋冬四季,描写了各有特色的景物,极富诗情画意,又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情味。然而,乍看之下,它们似乎游离题目之外,不相关联,而倘深加寻究,即可明白,词人是苦于眼前雨水缠绵不尽,引发出联想:这雨已经阻误踏青郊游之期,如果就这样下着,莫非还要下到春末青梅结子、盛夏藕花飘香、秋日梧桐枯黄寒蛩吟暮不成?而词中,那雨似乎也真的就这么下着。且请仔细品味“余”、“外”、“渐”、“未”诸字,即可发现,这些字已经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时间链,前后呼应,从而绘就一幅连续的四时听雨图。
应该说,上面这幅图画很美,作者脑海中的雨景颇富审美情调,可是,美也是相对的,一旦它与主体利益产生冲突,也就谈不上美了。所谓的四时听雨,不过是眼前听雨的拉长;所谓的情调,也只是那“长恨”的延伸。
“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这二句是说,也曾清醒地知道这是在客中,这是异地的关河,可是谁又能禁得住这深夜的风风雨。
“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末二句是说,一声声,敲打着粗陋的船篷,敲打着为客者的神经,做成这般凄苦的情味!
这首词客里听雨,对于作者固是“情味苦”,固是禁不起,而那境界、趣味,于读者的审美感受却是很美、很雅的。
附录:绮罗香·雨后舟次洹上
张翥
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渐惊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
薰篝须待被暖,催雪新词未稳,重寻笙谱。水阁云窗,总是惯曾听处。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
前一篇:《水龙吟·广陵送客》赏析
后一篇:《疏影·王元章墨梅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