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渡江云·和揭浩斋送春》赏析

(2022-11-02 18:45:12)
标签:

元词

吴澄

渡江云

送春

渡江云·和揭浩斋送春
吴澄
名园花正好,娇红殢白,百态竞春妆。笑痕添酒韵,丰脸凝脂,谁与试铅霜?诗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
茫茫,一年一度,烂漫离披,似长江去浪。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问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
捱过了一冬的枯寒沉寂,突然面对春来的莺语花光,生命便仿佛又被照亮了似的,谁都不免会欣喜异常。吴澄是一位淡漠名位的经学家,但当与“诗朋酒伴”一起,吟赏名园,徜徉于池苑花丛之间,似乎也失去了平日的庄肃和矜持。
“名园花正好,娇红殢白,百态竞春妆。”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名园中的花开得正好,红红白白,竞相展示着春妆。
开口即欣然而呼名园花,正带着一分执卷书斋所不曾有的惊喜。“娇”为窈窕、柔美,“殢”则有逗留、引逗之意。以人之情态赋予红、白之花,便使眼底群芳刹那间生气流动,正如衣裙缤纷的少女,在春色似镜里梳妆竞美,带有说不尽的风情。这一笔将花拟人是总写。
“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与试铅霜?”接着三句是说,你看这花儿红丽,正似刚啜过酒的女孩,嫣然一笑间满颊红晕,丰腴的颜面似才搽过香脂,这脂粉又是谁替你们搽敷?
这三句简直是近景特写了。花儿何曾施过什么脂粉,词人的发问未免唐突。但正是这唐突一问,已见得词人此刻有多忘形!
“诗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这三句是说,诗朋酒伴们在名园中吟赏啸傲,流连低回,尽可以放情流转。
“诗朋酒伴”数语,突然从所赏之花转向赏花之人,词境由此在更大的空间展开。将一派纵情赏春的忘形之态,传写得热烈而又逼真。
“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歇拍是说,白日将尽,无妨再秉烛夜游,谁能说这是疏脱、轻狂?
这当然只是词人(包括他的诗朋酒伴)的自我感觉而已,在读者眼中,这班呼叫着要秉烛夜游的朋友,是确乎疏狂得可以了。
“茫茫。一年一度,烂漫离披,似长江去浪。”这数句是说,满目茫茫!一年一度,眼看着姹紫嫣红的百花烂漫一片,转眼间又将落红缤纷像江浪东去。
到了过拍之处,大抵已酒酣兴尽。赏春的奇情,也因此交织了几分送春的惋叹。句中以“离披”紧接“烂漫”,再喻以“长江去浪”,顿将春去花落景象,表现得黯然惊心,并带有江浪东去般的声势和力度。
“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这二句是说,流啭于这美好春色中的“啼莺语燕”,倘若不能得到知音的赏听,岂不辜负它们的一片好音?
据《后汉书》记,汉末学者卢植师事马融,马融常列美人“歌舞于前”,卢植却“侍讲数年,未尝一盼”。而今词人却反用此典,将一片惜春之情,赋予连美人也不屑一盼的卢郎,去含笑聆听“啼莺燕语”的倾诉,则春光纵然短暂,莺燕又有何怨?
“问青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这二句是说,其实,春天又何曾归去?虽然现在蜂蝶纷纷飞过东墙。
当朋侣们都在谈论“送春”话题的时候,我们的词人却对宇宙、人生更有了深一层的体悟。这便是词人在沉思间作出惊人的回答。别以为繁花将尽,成群的蜂蝶都匆匆飞离花苑,春天就会一去不返。其实,春天又何曾归去?以蜂蝶纷纷飞过东墙的春归景象,反衬“春道何曾去”的断然回答,这是词人最出人意料的一笔。它令人疑惑,却更发人深思。
“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煞拍是说,春去春来,它的俊美,它的容采,不年年都像才任河阳令的潘岳一样,含笑玉立、飘洒多情么?
“潘令”,即西晋著名诗人潘岳,史载潘岳“美姿仪”,少年时“常挟弹出洛阳道”,遇见女子都为他的风采倾倒,以至“皆连手萦绕”,投赠水果给他,他担任河阳县令时,才二十七岁,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末句正以潘岳喻比春天,自豪地告诉人们:春去春来,它又何曾真就离开过我们?结拍以风华照人的潘岳,喻比晴丽多姿的春天,更觉思致超妙。
这首词则俊逸洒脱,在立意上也突破了“送春”词常见的衰飒哀伤之格,而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哲理体悟,颇能给人以启迪。

附录:渡江云·和揭浩斋送春
吴澄
名园花正好,娇红殢白,百态竞春妆。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与试铅霜?师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
茫茫。一年一度,烂漫离披,似长江去浪。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问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
注释
娇红白:形容百花繁茂。
疏狂:狂放不羁貌。
离披:散乱貌。
潘令河阳:晋潘岳,为河阳令。后世泛指妇女所爱之男子。
作者简介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 [1-2] 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曾著《列子解》,今已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