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倦怀无据》赏析
(2022-11-04 18:22:17)
标签:
元词朱晞颜念奴娇抒怀 |
念奴娇
朱晞颜
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临幕清夜鹤,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词气豪迈,境界开阔,颇有些苏轼《赤壁怀古》的遗风,虽然其意境的浑化尚逊于东坡公,但词中所体现的雄健气势和乐观精神,也足可使读者为之一振。
上片写朋友之间日间登高远眺所见的长江景象。
“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为了排解心中无来由的压抑,倚靠着非常高的亭台栏杆,放眼远眺,看到那浩浩江水斜穿大地,其流势迅猛,如同喷注一般。
首句直道登临缘起,“凭危栏”后六句为登临所见。在几句里,作者先写远望中的大江形势。其中“注”字写江水之势颇为传神。“寒”字表明时在秋天。
“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接着二句是说,长江两岸的吴楚大地壮阔浑茫,只有登临远望才能体会到其中独有的真正意趣。
接着作者的视线投向大江两岸的吴楚大地,这里虽只有“风烟”二字,却准确地道出了遥望时所特有的壮阔浑茫的景色。如此大好江山,自然会使登临者心胸开朗,若有所悟。
“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这三句是说,夕阳照着驶来的帆影,秋风送来佛寺的钟声,江色之美,令人流连不舍。
随后两句又将目光收回到江面之上,帆影钟声,整个画卷立刻生出无限的生气,雄壮的大江也由此增添了几分柔和之感。“倚遍”写作者流连不舍之意,也是从侧面烘托江色之美。
“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歇拍二句是说,兴致来了携着你的手,登上亭台的更高处。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词所写“更上高处”也正是要去欣赏远处更美妙的景观,这样也为下片的描写埋下了伏线。
下片继续写夜间登临所见的大江景象。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戴甲,力与蛟龙拒。”下片开始三句是说,隐约望见一水将苍茫大地分成两半。江面上剥光闪烁的情景是戴甲的金鳌与蛟龙在展开搏斗。
开始三句描绘月光下的江流。因为是在夜晚,所见已与日间不同。虽看不到了大江白天的流势,但其一分大地的气概,也丝毫不减其雄壮的姿态。接下来近写江面。“金鳌”,传说中大海里的神龟。“蛟龙”传说中江海中的龙。引入传说中以凶猛、庞大和神异为特点的动物,无疑使浩瀚迅猛的长江更显出了它恢弘的气势,同时也为夜色笼罩下的大江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拟访临幕清夜鹤,谁解坡仙神遇?”这二句是说,设想去向那飞临帘幕的夜鹤寻求解释,它大概知道这坡仙般的神遇是怎么一回事?
写到此,作者很自然想起了苏东坡在《游金山寺》诗里所写的夜游长江所看到的奇观(其诗曰:‘’江心有炬似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看到此时江中奇异的景象,作者感觉自己也似乎亲历了东坡公的神遇。鹤在古人看来是一种神异之鸟,故称仙鹤,它大概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吧。
“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这三句是,悬挂在峭壁上的树木呈现出一派秋天的萧瑟气氛,冲天的巨浪涌向空中的明月。这满山秋意和一江惊涛似乎在咏物词的话语向人们讲诉着什么。
词中没有作答。“无声句”一方面照应前面访鹤解疑之意,暗示这仙鹤也没有能够说出答案;另一方面又表明自己已经从自然造化中得到了某种启示,于是他感到顿然了悟。
“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煞拍是说,美好的游赏,一扫愁情,眼前的大江依旧浩荡东去。
此处的“扫”字用得颇为独到,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此刻倦怀全释、烦恼尽消的畅快心境,同时在篇章上与词首遥相呼应,此时,“大江依旧东去”,而作者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附录:念奴娇
朱晞颜
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临幕清夜鹤,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作者简介
朱晞颜(1132~1200年),字子渊、子囝,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曾知靖州永平县,政绩颇好,当地为他立了生祠。隆兴元年调当阳尉。历知永平、广济县,通判阆州,知兴国军、吉州,广南西路、京西路转运判官。光宗绍熙四年,除知静江府。宁宗庆元二年除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四年,迁权工部侍郎,俄兼实录院同修撰。五年,兼知临安府。六年卒,年六十六。著作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一七存《桂巖吟藁》一卷。事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二宋谈钥《朱公行状》。
前一篇:《渡江云·和揭浩斋送春》赏析
后一篇:游抚仙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