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赏析
(2022-09-26 18:40:05)
标签:
宋诗文天祥除夜 |
除夜
乾坤:指天地,即空间。
空落落:空洞无物。
岁月:时间。
堂堂:跨步行走的样子。
末路:指自己被俘囚,不望生还,走上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
惊风雨:指有感于当年战斗生活的疾风暴雨。
穷边:极远的边地。此就南宋的辖区而言,称燕京 为穷边。
雪霜:指囚居生活的艰难困苦。
屠苏梦:旧历新年,有合家喝“屠苏酒”的习惯。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惧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是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除夕,文天祥被关在燕京(今北京)牢狱里写的诗。
文天祥是至元十九年(1282)十月在燕京柴市英勇就义的。十八年的除夕,是他在人间过的最后一个除夕。身陷牢狱,面对死亡,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想些什么?他的感受如何?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这首五律首联是说,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
诗的首联,从广袤无垠的空间和绵长不尽的时间下笔,气魄不凡。乾坤,此指空间。落落,广大之意。岁月,即时间。堂堂,大貌,这里是浩荡阔大之意。虽然诗人的身体被囚禁在这仅仅广八尺、深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正气歌序》)的土牢房里,但他的思绪已飞出了小扉窄窗,在故国的山河大地上遨游。乾坤广大,岁月流逝,
江山依旧,而已易主,言念及此,能不伤心?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颔联是说,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
在元兵南犯、南宋王朝临近末路之时,文天祥曾兴兵抗元,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当这更深夜静、万籁俱寂之时,那屡“惊风雨”、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犹历历在目。“惊风雨”三字,凝练地概括了诗人当日勤王抗元的多少情事。而现在关押在这遥远的北方,身不由己,
饱受霜雪之苦。“饱雪霜”既是指身体受到北方严寒的侵袭,也是暗喻精神上受到元人的折磨。称元都燕京为“穷边”(极远的边地),是就南宋辖区而言,表现了诗人对元廷的轻蔑,同时也反映出对南宋故土的深深思念。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颈联是说,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的一生经历也会被遗忘。
在这除夕之夜,诗人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随着一年之终而结束。他早已下定以死成仁、以死明志的决心,因此面对死亡,他是那样坦然,那样平静,对世上的一切再无留恋。实际上,对故国的山川大地他是那样眷恋;对他亲自领导的抗元斗争也是那样难以忘怀。他不再留恋的“身与世”是指自己的生命,是指元军占领下的世道。这就更有力地衬托出了诗人的一片耿耿之心。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尾联是说,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古代风俗,元旦日,合家团聚饮屠苏酒。可此刻诗人独坐囚房,只有孤灯相伴,恐怕连饮屠苏酒的梦也不会做了。今昔的强烈对比,令人倍觉凄凉。漫漫长夜,何时才是尽头?诗人夜不能寐,孤灯独坐,一遍又一遍默默地挑着灯花。多少忠愤之情,多少难言之意,都尽包含在这默默无语的“挑灯”的动作里了。
这首诗所表现的身陷牢狱仍心系天下安危的宽广胸怀和面对死亡无所畏惧,慷慨从容的精神状态,永远鼓舞着后人。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惧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注释
除夜:指公元1281年(元朝至元十八年)除夕。乾坤:指天地,即空间。
空落落:空洞无物。
岁月:时间。
堂堂:跨步行走的样子。
末路:指自己被俘囚,不望生还,走上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
惊风雨:指有感于当年战斗生活的疾风暴雨。
穷边:极远的边地。此就南宋的辖区而言,称燕京 为穷边。
雪霜:指囚居生活的艰难困苦。
屠苏梦:旧历新年,有合家喝“屠苏酒”的习惯。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