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江行》赏析
(2022-07-09 18:26:37)
标签:
宋诗毛珝甲午江行 |
甲午江行
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洗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阔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宋理宗端平元年家甲午(1234),宋将孟珙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主完颜守绪自缢,金亡。宋与蒙古以陈蔡为疆,各引师归。赵范等人欲乘时抚定中原,理宗纳其议,六月诏出师收复三京。理宗此举迎合了人们雪耻之望,振奋了军民的斗志,重新燃起了北定中原的希望之火。
诗至南宋末,由于国势衰微,格调低沉,即使那些忧国伤时之作,也凄切悲凉,无复奋激慷慨之声。毛珝这首诗,格调高昂,迥出流辈,后人常慨叹不图于晚宋复见此雄壮之作。其实,这正是时局使然,是甲午北伐战争在当时诗坛激起的反响。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洗旧愁。”这首七律首联是说,上百条大河和浩瀚的长江日夜奔流,却不能洗雪人们铭心刻骨的怨仇。
首联由眼前壮观,带出胸中激情,出语即奇,将诗意顿时推向高潮。大江东流,一泻千里,气势浩荡,岂百川所能匹敌。但这天险,在当时却只能聊以维持半壁山河,淮河以北即非宋地,胡骑奔突,遗民吞声。靖康耻,终未雪,臣子恨,岂能灭!下句即申述此意,言滔滔江水,始终未能替人洗雪旧仇。这是长江之羞,更是宋室之耻。首联在悲中寓劝,有此一声长叹,诗之精神陡起。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颔联是说,残破的营垒因为蒙古已灭掉金国不再存留,当朝的王公大臣终于没有消灭金国而白白辜负了百年的亡国之忧。
毛珝做这首诗时,金已灭亡,但首联却说旧仇未报,其故何在?颔联作了回答。江边营垒,原为抵挡金兵入犯而筑,如今金已灭亡,兵弭垒废。但金国的灭亡实依赖蒙古兵力。金自兵入汴京,至亡于蒙古,历时百年。期间南宋朝廷诸臣,虽怀忧愤之心,却无北定之才,如今金已为他国所灭,宋终未亲雪其耻,故对句言“空负百年忧”。“空”字写尽当时朝廷的虚怯无能。颔联本是讥刺之词,仍含劝慰之意。往事已矣,本无须多说,颔联所以有此言,不是仅仅痛恨往昔,而是有望于今日。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阔征船半起楼。”颈联是说,而今边塞寒冷,战马都披上了铁甲;波浪滔天,战船也大半建起了船楼。
颈联写江上所见:战马披甲,楼船横江。古人形容军阵,常以铁马、楼船作为象征。这里所写的,正是出征前的景象。由于作者对这次北伐寄予厚望,这两句诗也写得劲健有力。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尾联是说,然而,此番北伐,即使完全收复关中、洛阳故地,也很难消除长期郁积的对入侵者的大恨深仇。
面对眼前壮观,作者发出了心中呼声: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这种希望,原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屈辱中逐渐消失,如今又重新升起。但过去的屈辱毕竟太甚,过去的痛苦毕竟太多,即使能够尽收失地,心中的愁恨,又能消得几分?但这并不是说愁恨无时可了,如果这样,那北伐还有什么意义?末联在希望中也寓劝意,其意全在强调宋的深仇大恨,从而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附录:甲午江行
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洗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阔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释
铁:铁甲。
关洛:关中、洛阳,这里泛指中原。
作者简介
毛珝,宋代诗人。字元白,柯山(今浙江衢州)人。与周密为友。有诗名于端平年间,著有《吾竹小稿》一卷,李龚为之作序,比之为唐诗人沈千运,约略可知其人生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