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刘帅归蜀》赏析

(2022-05-27 08:30:47)
标签:

宋诗

危稹

送刘帅归蜀

送刘帅归蜀
危稹
万水朝东弱水西,先生归去老峨眉。
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
这首诗和一般送别诗内容相同:叙依依难舍之情,诉别后相思之苦。立意并不新鲜,但在表达这种情意时,诗人却自辟蹊径,诗人耳目一新。
“万水朝东弱水西,先生归去老峨眉。”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一万条河水都朝东流入大海,只有那古老的弱水向西流于洛地。
诗的起句就不凡。弱水,古水名。《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于洛。”诗人为何开头不写送别却在水的流向上做文章?为何送别时竟想起“弱水”?读到下句才知端绪,原来诗人是以弱水西流隐喻友人西归。联系两个“水”字,我们又可以推想,友人一定是从水路归蜀。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想,诗人时在江边送别这位好友;友人登舟而去,诗人久久伫立江头,对着那滚滚东流的万顷波涛,望着那缓缓西去的一片帆影。这一东一西的对比,使他不禁想起那与万水流向相反的弱水。这一句起得突兀,同时又颇切题,有笼盖全篇之势。友人此行,并非暂别,而是告老返乡;归老之地又是那遥远的峨眉山,因此别后难再重逢,这就更增相思之苦。但是,万水千山遮望眼,怎能忘到那遥远的峨眉山呢?这时诗人也许是急中生智,也许是受王粲《登楼赋》的启发,他突然想到了楼——
“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后二句是说,但愿人间有千尺高的楼阁,登上高楼,眼前就映现出青翠的峨眉山和您的英姿。
诗的后两句,想象尤为奇特。他以为如果登上千尺高楼,就可以望到数千里外的峨眉山,望到他的友人。
这首送别小诗,别出心裁,以奇想取胜,体现了宋诗善于翻出新意的特色。这些奇想,乍看无端,寻思有绪,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意想之中,使人感到既新颖独特,又合情合理。

附录:送刘帅归蜀
万水朝东弱水西,先生归去老峨眉。
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
名家点评

清末民初陈衍《宋诗精华录·卷四》:"用东坡'那有千寻竹'之意,翻'绝顶望乡国'之案。爱而不见,此诗自出真情,而错怨江南北山多者,亦望夫化石之痴想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陶文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诗歌卷(四)》:真情出痴想,痴想表真情。陈衍所评甚是。正因有痴想,故文字朴素亦有诗味。从手法看,起势突兀,比兴兼具。两个"水"字,两个"峨眉"有意叠用,造成回环往复的音节,也有助于表达对友人依依眷念之情。

作者简介
危稹,生卒年不详。南宋文学家、诗人。原名科,字逢吉,自号巽斋,又号骊塘。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调南康军教授,擢著作郎兼屯田郎官,出知潮州,又知漳州。卒年七十四,文为洪迈所赏,诗与杨万里唱和。其诗较能反映民生疾苦,乐府诗的风格与张藉、王建相近。著有《巽斋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