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诵潘邠老诗》赏析
(2022-05-28 19:00:16)
标签:
宋诗韩&15666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望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初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江西派诗人潘大临,字邠老,以“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名闻遐迩。后世诗人诵邠老此句,辄为一章,不独韩一人。何况韩登临吴山之时,重阳在即,又恰遇风雨,诗意与眼前景象结合,情自随境而生,一时心潮起伏,难以自已,于是借用邠老原句,唱出这气势充沛,神完气足的一曲,以抒发心中的万千感慨。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这首七律首联是说,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大江奔流。
首句在邠老原句“满城风雨”的基础上,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出句既是借用,也是即景;对句使人物出场。两句共同说明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毫无摘引的痕迹,一位在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出句、对句一气呵成,铢两悉称。
“老眼昏花望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颔联是说,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
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这首诗作于宁宗庆元四年(1198)秋,时作者约四十岁。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自己无论出仕还是当一个普通百姓,皆襟怀坦白,壮志不息。“壮心轩豁任行藏”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有伤感的气氛扫荡无疑,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语)的博大胸怀,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颈联是说,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满目的秋日风光,却使人黯然神伤。
这两句,亦景亦情。在大自然面前,诗人们从来都是毫不隐晦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寄主观感情于“野色”的。眼下可供作者“吟兴”的“野色”很多,可他却省略了对“是处秋光”的具体描绘,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尾联是说,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尾联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守住,留下了一个兼有画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这画面,这声音,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附录: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望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释
潘邠老:潘大临。字邠老。
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
轩豁:开朗。
行藏:出处,行止。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吟兴:指诗兴。
是处:到处。
秋光:秋日的风光景色。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骚人:诗人,文人。
如许:像这样。
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潘邠老:潘大临。字邠老。
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
轩豁:开朗。
行藏:出处,行止。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吟兴:指诗兴。
是处:到处。
秋光:秋日的风光景色。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骚人:诗人,文人。
如许:像这样。
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作者简介
韩淲(1159-1224)(生年据《瀛奎律髓》卷二十,卒年据《全宋词》),字仲止,号涧泉,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上饶(今属江西)。元吉子,早年以父荫入仕,为平江府属官,后做过朝官,集中有制词一道,当官学士。宁宗庆元六年(1200)药局官满,嘉泰元年(1201)曾入吴应试。未几被斥,家居二十年(《石屏集》卷四《哭涧泉韩仲止》)。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涧泉集》二十卷、《涧泉日记》三卷。事见本集卷二、四、一四、一五、二十有关诗文。韩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涧泉集》为底本。校以残本《永乐大典》、《瀛奎律髓》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