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赏析

(2022-05-19 09:15:24)
标签:

宋诗

刘仙伦

题快目楼壁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
刘仙伦
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
只愁笑语惊阊阖,不管栏杆犯斗牛。
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
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
这首诗录自毛晋《南宋六十家集》本招山小集。
刘仙伦是一位布衣诗人,和刘过同乡、同时,他们二人不仅诗风相近,政治思想亦相近。他这首《题张仲隆快目楼壁》诗也不是一般的流连光景之作,而含有爱国的情意,外豪放而内实深沉。
张仲隆把他建的楼名为“快目”,可以想见,楼很高,登临其上,可以赏心快目,故以名楼。
“天上张公百尺楼 ,眼高四海气横秋。”这首七律首联是说,张公登上似是通天的高楼,眼睛望得高,看向四海处感觉气势恢宏。
诗的起首两句以饱挟风雨之笔写出了楼的巍峨形势,可以睥睨四海,使人壮气横溢。为下边的具体抒写作了铺垫。这两句豪壮语看似自然浑成,一挥而就,实际上得来是很艰辛的。古代相传,玉皇大帝也姓张,如南朝诗人徐陵诗说:“由来张姓本连天”(《杂曲》)。这四字不仅切张仲隆之姓,也切天帝之姓,可以说是妙语双关。“百尺楼”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转引刘备对许氾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下句里的“横秋”也是有来历的,最早见于孔稚珪《北山移文》“霜气横秋”。黄庭坚诗“老来忠义气横秋”。黄庭坚是刘仙伦的乡贤,他的诗句很可能直接从黄句化出。他把几个典故、几句前人的诗融合体气浑厚、寓意深刻的两句诗,而毫无饾饤之痕,这种锤炼之功是很惊人的,高出于一般江西派诗人之上。
“只愁笑语惊阊阖,不管栏杆犯斗牛。”颔联是说,只是怕笑声惊扰了天宫,楼的栏杆直冲霄汉。
上句里的阊阖,指天门。下句里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按照古代分野,吴地属于斗牛之墟,即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诸省地。这两句诗承起联,突出写楼的高峻。上句虚写,下句实写。“愁”字活写出对楼的高峻感到惊奇欢乐的心理。这种兴会淋漓的描写目的是为末两句蓄势。
“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颈联是说,只见水天相连,惊涛拍天,一叶钓艇,若隐若现,但觉秋风万里,直透貂裘,侵入肌骨。
颈联再从视觉上、感觉上写楼的高峻,高处不胜寒。作如此夸张描写,为末两句蓄势。
“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尾联是说,前面看不着那是受到淮南小山的视觉障碍,一眼望到了中原那可是天的尽头。
尾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么高的楼怎么会有淮山碍眼呢?原来当时宋、金以淮河为界,所谓淮山,显然是指淮南的山,而淮南的高山并不多,即使有些比较高的山,怎么也高不过诗里所写的“眼高四海”、栏杆直冲斗牛的快目楼。淮山之所以成为楼上远望的障碍,并不是淮山造成的,而是人为的政治因素造成的。隆兴二年(1164)宋孝宗主持的对金和议,把淮河以北的广阔土地拱手奉与金人,从此中原被隔绝,难跨淮河一步,视之虽近而邈若山河。诗情波澜,奔腾而下,到这里就像巨流到了悬崖一样,一跌千丈,使登楼的人们顿时清醒过来:楼再高也望不到中原啊!也就是说,当人们登楼快目之际,不要忘记中原。诗人的盼望恢复之情和对快目楼主人的箴讽之义,在这里婉转地表现出来,戛然而止,使人唏嘘感叹,回味不尽,也使全诗放出光彩。

附录:题张仲隆快目楼壁
刘仙伦
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
只愁笑语惊阊阖,不管栏杆犯斗牛。
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
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

注释

阊阖,天门,天宫。

斗牛,天上星斗中的斗宿和牛宿。

淮山,淮南的山。

作者简介

刘仙伦(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词人。一名拟,字叔拟,号招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刘过齐名,时称庐陵二士。布衣终生。其词以清畅自然见长。有感慨时事之作,激昂明健,与刘过相近。岳珂《柽史》卷六谓其"才豪甚,其诗往往不肯入格律","大概皆一轨辙,新警峭拔,足洗尘腐而空之矣。独以伤露筋骨,盖与改之为一流人物云。叔儗后亦终韦布,诗多散轶不传"。有《招山小集》一卷。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为《招山乐章》一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