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思中原》赏析

(2022-05-16 19:03:42)
标签:

宋诗

刘过

夜思中原

夜思中原
刘过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南宋从孝宗隆兴和议之后,长期对金邦屈服,君臣上下,忍辱偷生,逍遥岁月,激起了一些有为、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先后出现了不少爱国诗人、词人,利用诗词抒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年辈较早的有陆游、张孝祥,其次是辛弃疾、陈亮,晚一点的是刘克庄。刘过是和辛弃疾同时且为好友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从多方面抒写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他恢复中原的思想,可以说是触景即发。这首《夜思中原》也是其中一首,写得沉郁悲壮,最为感人。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这首七律首联是说,中原邈远呵,道路多么漫长!大宋的宝贵文物衣冠已被敌人劫掠到北方。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下汴京,次年春,把徽、钦二帝遣送东北,北宋灭亡。在以后的宋、金对峙中,南宋对金,一屈于高宗的绍兴和议,称臣纳币;再屈于孝宗的隆兴和议,纳币割地,以淮河为界,北方的广大土地尽入金人之手,到作者写这首诗时,至少已经六十多年。诗的起首两句紧扣题目中的“思”字,把笔势展开,以沉痛的笔调写出了对中原、对汴京的怀念。这两句为下边的抒写拓广了领域。所谓“路何长”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上从南宋的都城临安(浙江杭州)到淮河南岸的重镇淮阴,不过千里路程;从淮阴渡淮河,进入中原,可以朝发夕至;如从荆州襄阳一带北上中原,轻骑兼日可达。可见“文物衣冠天一方”的距离,不是空间辽远所造成,而是人为的政治因素所造成。从隆兴和议之后,宋庭畏金如虎,“恪守”协议,即使近在咫尺之地,也不敢轻越雷池一步,至于恢复中原,更非所想,年复一年,形势如故,志士怎能不为之凄然伤怀。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颔联是说,独有我这样的孤臣挥拭血泪,更无奇人豪杰叩击宫门大声叫嚷。
颔联转到了自己方面,追想当年曾为国家挥过血泪。这里指他早年向朝廷上书陈述恢复方略而言。下句慨叹当时没有奇杰的人物像他那样上书朝廷,力陈恢复大计。天阊,即天门,出自《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里借指朝廷。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颈联是说,中原的山河冷月映照着浓重冰霜,汴京故宫春风吹拂着草木一片荒凉。
再宕开一笔,把思绪集中到边疆,集中到汴京方面。“冰霜重”是说天气严寒,只是表面的意思,它的真正内涵是说宋军无力闯过边关,挺进中原,使得恢复汴京,渺茫无期。春风吹来,本是草木争荣的时候,而汴京的帝王宫殿因为处在金人统治之下,在春天里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那么,广大人民呢,其生活状况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两句在艺术上对仗精切,而气韵流动,很有唐人风味。
“犹更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尾联是说,而我依然怀着一腔孤忠日夜想着报效君王,就像那冲天剑气夜夜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尾联再转到自己方面。下句用的是龙泉剑的典故。这把剑相传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干将和越国的欧冶子二人合铸而成,锋利无比,后被沉埋于丰城(今属江西)监狱下的地层中。传说西晋初年,司空张华夜观天象,见牛宿、斗宿之间(江西地区的星宿分野)有紫气冲天,后遣人就地发掘,这把宝剑才又现于人间(见《晋书·张华传》)。这里诗人用来自比,虽被沉埋而精光不灭,仍然可以上插于天。这是壮语,也是真情语。这里用这个典故,表现出诗人的坚强性格,他的思想感情基础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报主”、“忠君”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首诗开阖变化神完气足,过接自然,在七言律诗中是一首形式完美、情感动人的佳作。

附录:夜思中原
刘过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更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注释
该诗写作者思念中原、忠心报国的感情思想,诗的题目即为全篇主旨。
邈邈:遥远。
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统称。
衣冠:指士绅、世家大族。
天阊:天门,传说中的天门,亦指皇宫的正门。
耿:忠诚。
作者简介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