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孟东野听琴图因次其韵》赏析
(2022-05-07 18:48:48)
标签:
宋诗楼钥题图 |
题《孟东野听琴图》因次其韵
楼钥
谁欤往前溪?夜深以琴鸣。
天高颢气肃,月斜映疏星。
橡林助萧瑟,泉声激琮琤。
弹者人定佳,能使东野听。
束带不立朝,遥夜甘空庭。
龙眠发妙思,神交穷杳冥。
不见弹琴人,画出琴外声。
郊寒凛如对,作诗太瘦生。
恨不从之游,抚卷空含情。
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写过一首《听琴》,原诗如下:“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月沉乱峰西,寥落三四星。前溪忽调琴,隔林寒琤琤。闻弹正弄声,不敢枕上听。回烛整头簪,漱泉立中庭。定步屐齿深,貌禅目冥冥、微风吹衣襟,亦认宫徵声。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全诗表现孟郊深夜听琴。为雅正的乐曲所动,整装静听的情景,以及通过琴曲领悟到博大、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出了“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的叹谓。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根据孟郊《听琴》诗意,画了一幅《孟东野听琴图》。楼钥这首诗用了孟郊《听琴》诗原韵(次韵)题李公麟画。
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六句。
“谁欤往前溪?夜深以琴鸣。”一二句是说,住在前溪的是谁?夜深人静之际还在弹琴。
开头两句写弹琴者。这两句是根据孟诗“前溪忽调琴”而来。诗从弹琴者写起,突出了听琴的“听”。李公麟原画既画孟郊弹琴诗意,当以听琴者孟郊为中心,弹琴者或许处在疏林掩映、隐约可见的位置。
“天高颢气肃,月斜映疏星。”三四句是说,天高气爽,秋气肃杀,月儿辉映着点点星辰。
三四两句写环境,补出第二句夜深,点明画面是一个秋天的深夜,白露横空,残月在天。也即是孟诗“月沉乱峰西,寥落三四星”的景象。
“橡林助萧瑟,泉声激琮琤。”五六句是说,秋风中的橡树林添加了几分萧瑟,铮琮的泉水也伴随着琴声更加激越。
这两句虽然根据孟诗第二句与“前溪”的描写,补足画面的背景,但两句分别用“助”和“激”,不仅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而且使自然音响与琴声相辅相成,表现了琴声的变化,增强了琴声的艺术效果。
第二层四句转写听琴人孟郊。
“弹者人定佳,能使东野听。”这二句是说,弹琴人的技艺一定十分高超,能吸引孟郊静静地聆听。
上句收束第一层六句写弹琴人,然后转入对听琴人的描写。下句则是含蓄地表现了孟郊的不同凡俗。
“束带不立朝,遥夜甘空庭。”这二句是说,他盛装束带不是为了上朝,只是为了在这静夜的空庭,听取那扣人心弦的琴声。
这两句是楼钥根据孟诗“回烛整头簪”以下四句和李画中孟郊的服饰,联系到孟郊为官的事迹及其生活、思想而作的联想,其用意在于突出孟郊听琴的高雅形象。
第三层四句转入对画家李公麟的为人及其画艺的赞扬。
“龙眠发妙思,神交穷杳冥。”这二句是说,李龙眠正是奇妙的画家,他立意新奇,能与孟郊的精神相通。
先说李公麟“发妙思”——画的立意很新妙,接着说这种妙思来源于画家李公麟与画中人物孟郊的精神相通,因而对孟郊的理解才能达到很深的地步。
“不见弹琴人,画出琴外声。”这二句是说,他能不画出弹琴人,就能表现出琴外的声情。
这两句赞扬李公麟的画艺含蕴、深邃,能表现出一种画外的意趣。
最后四句,表现了楼钥对孟郊的无限仰慕之情。
“郊寒凛如对,作诗太瘦生。”这二句是说,画面上的孟郊凛然如生,他一生寒苦,为了作诗沥血呕心。
“郊寒”出自苏轼《祭柳子玉文》“郊寒岛(指贾岛)瘦”,本是对孟郊诗风的评价,此处乃指孟郊其人一生寒苦、偃蹇。下句言孟郊乃苦吟诗人,作诗呕心沥血,使之消瘦。
“恨不从之游,抚卷空含情。”末二句是说,遗憾的是不能和他同时而生并没有交往,抚摸着画卷,徒然怀抱无限追慕之情。
最后四句是楼钥从画面上凛然如生的孟郊形象,联系到他作诗的苦吟情景,从内心发出恨不能与之同游的无限敬仰之情。
附录:题《孟东野听琴图》因次其韵
楼钥
谁欤往前溪?夜深以琴鸣。
天高颢气肃,月斜映疏星。
橡林助萧瑟,泉声激琮琤。
弹者人定佳,能使东野听。
束带不立朝,遥夜甘空庭。
龙眠发妙思,神交穷杳冥。
不见弹琴人,画出琴外声。
郊寒凛如对,作诗太瘦生。
恨不从之游,抚卷空含情。
注释:
欤: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颢气:洁白清鲜之气。
萧瑟:寂寞凄凉。
琮琤:玉石撞击之声。
东野: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
龙眠: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
杳冥:高远不能看到的地方。
郊寒:孟郊为诗清峭瘦硬,好作寒苦语,故苏轼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前一篇:《月夜泛舟姚江》赏析
后一篇:《送湖南部曲》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