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尊重自己的尺度
尊重自己的尺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347
  • 关注人气: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赏析

(2022-04-30 18:51:53)
标签:

宋诗

朱熹

酬答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朱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郞又相闹,新诗不落语言间。
这首诗是作者和他的方外之交东峰道人溥公酬赠的诗作。溥公和作者别后重逢,正值重阳,溥公有诗为赠,作者酬答了这首律诗。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这首七律首联是说,几年来一直梦中回首这令人难忘的东峰,今天重游故地却已花白了双鬓。
诗的开头两句表明别后几年,经常思念自己的友人,回首前尘,当年聚首的云关,还频频萦现在梦寐之间,那里的东峰,正是溥公栖息之所。而这次重逢,恰好还在云峰,重逢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时光流逝,自己的双鬓已经斑白,但能会见故人,也就是莫大的安慰了。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颔联是说,查看梁间燕子,它们飞去飞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新的岁月,台上所见的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
这两句进一步写重逢的喜悦,溪山依然如画,燕语如迎故人,岁月是消失了,却喜旧情还在。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颈联是说,佛家所说的三生毕竟是没有什么实据的,佛家所持的“万法”实则本于闲静。
转进一层,写重逢以后谈论的内容。尽管佛家爱说三生(前生、今生、来生),溥公也不例外,但作者看来“三生”毕竟是无据的。所谓万法归根,实皆本于寂静。(此处的“闲”,即佛家所谓寂静、寂灭),追求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道家则主张清静无为。而儒家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主张居敬慎独。但归根结蒂,佛家、道家的宗旨,其由来只在于一个“闲”字。闲则静,静则百念皆空,神完志适。这和儒家重视人事,主张格物致知,居仁由义,在观点上也是迥然不同的。这两句说明作者和溥公,尽管是至交,但对哲学上的观点不妨各有见解。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尾联是说,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
这里以支郎代称溥公,支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市因尊称僧人为支郎。诗句中以“又相恼”表示和溥公的解说,早有不同。我奉酬新诗的本意,只是表白自我的情志,真情的所在,原是不落于言语之间的。
这首诗前半抒情,情中寓景;后半说理,理中见情。抒情之笔充满重来的欣喜;说理之笔,深见高致。

附录: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朱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注释
道人:此指佛教僧人。溥公:事迹未详,当为九日山僧,朱熹故人,东峰道人当为其别号。
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万法:佛教语,通称一切事物和道理。闲:空洞、空虚,即佛家所谓寂静、寂灭。
支郎:即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三国时月支国僧。曾仕吴为博士,后隐居穹窿山。身细长黑瘦,博览经籍,莫不精究。这里代指溥公,支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因尊称僧人为支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