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尊重自己的尺度
尊重自己的尺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347
  • 关注人气: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偶题三首》赏析

(2022-05-01 18:51:34)
标签:

宋诗

朱熹

偶题

偶题三首
朱熹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朱熹的诗歌,常常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他着墨不多,却耐人深思,能够打开人们积极的思路。《偶题》三首,正是这类诗篇。
第一首悟出个万事要追求根源的道理。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第一首七绝前二句是说,门外的青山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我整天儒巾闲雅面对高耸的山峰。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后二句是说,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从哪里来的?
云气蒸腾在深山大泽之间,这儿水气盛多,水气凝成云彩,云彩遇冷又降落为雨水,往返回环,为自然界带来了生气,为万物生长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水分,这就是云的根底,在今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事理,而在当时还不被一般人所理解。然而作者的用意,却远不止此。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个根底;治学力行,也有个根底。理解根底的所在,则探理求知,无往而不适;敦品励行,无施而不安。百花的芬馨来源于阳光雨露的抚育,园丁的辛勤栽培;庄稼的丰收,来源于适时的种植,土地的选择,农民的辛劳耕作。凡事必要寻个根底,这就是诗人命意的所在。
第二首是作者对水的奋斗精神的赞歌。作者认为,人们除了知本务本以外,事业的成就,还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冲决不懈的精神。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第二首前二句是说。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诗的前两句形象地描绘水在出山之时,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澌流向前,勇猛地冲击阻挡它的山峡,终于以雷霆万钧的威势,腾吼激撞,从崇山峻岭中把苍崖巨峡擘开,取得斗争的胜利,从而使万斛飞泉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形成波澜浩瀚的壮观。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后二句是说,断枝枯草没有什么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飘荡。
这两句表明水在注入中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在波涛激荡之处,一切断梗枯枝,被淘洗一清,不容留泊,最后才有一川寒碧的江水,照映淡荡的天光云影,澄澈晶莹,回旋萦绕,自由自在地前进。
在这首诗中,作者启示人们,只有奋斗才是成功之路,有毅力,有恒心,即使有千重阻力、万道难关也是可以攻破的。一往澄清的境界,只有在艰苦奋斗中才能得来。
第三首启示人们探求真理的源泉,必须有笼罩全局的魄力,有识得整体的眼力,有辨别精粗巨细和综合归纳的能力,然后由博返约,自见真源。诗以探寻水源为例,做出哲理性的说明,可以说是独具慧眼。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第三首小诗前二句是说,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前两句表明随着流水的踪迹,沿溯寻源,本来无可非议,但在行到水源的尽处时,却感到那儿并非真正的源头所在而不免惘然。
“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后二句是说,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拄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作者因此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源头往往来自千流万派,然后汇成一道清溪,奔注而下。如果漫步寻源,不肯多花的探索的气力,或者穷尽一点,就认定是源头在此,往往不能寻得真正的源头所在。作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告诉人们,真源既不能一探便得,那就应该随处追寻,多方探索。于是他扶着筇杖,到处寻弄潺湲的水源,后来才悠然心会,豁然悟得万派归宗的道理。作者在诗里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果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点一滴、一鳞半爪的收获,是不能寻得来龙去脉之所在的。

附录:偶题三首
朱熹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注释
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不道:犹不知。底处:何处。
擘开:冲开。
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萦回:徘徊荡漾。
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