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尊重自己的尺度
尊重自己的尺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347
  • 关注人气: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2022-04-30 08:53:31)
标签:

宋诗

朱熹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押韵的语录讲义。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先看第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第一首小诗前二句是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象一面镜子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这两句作为景物描写,也是很成功的。这两句展示的形象本身,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朗。这感性形象本身还蕴含着理性的东西,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半亩方塘”里的水很深很清,所以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反映,或不能准确地反映。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地挖掘,写出了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二句是说,要问为什么方塘的水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输送源源不断的活水啊。
“渠”是个代词,相当于“他”,这里代“方塘”。“清”,已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没有到此为止,进而提出了一个问题:方塘为什么能够这样清?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方塘”本身,是无从找到答案的。诗人于是放开眼界,终于看到源头,找到答案。
后两句,当然是讲道理,发议论。“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这就是这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再看第二首。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第二首小诗前二句是说,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艨艟,是古代的一种战船。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像鸿毛那样浮了起来。这两句诗,也对客观事物作了描写,形象比较鲜明。但诗人的目的不在单纯写景,而是因“观书有感”而联想到这些景象,从而揭示一种哲理。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后二句是说,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这两句就是对这种哲理的揭示。当艨艟巨舰因江水枯竭搁浅的时候,多少人费力气去推,所做的都是无用功,巨舰哪能推得动呢?可是严冬过尽,春水方生,形势就一下子改变了,从前推也推不动的艨艟巨舰,现在在一江春水中自由航行,多轻快!
艨艟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由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力气。——这就是这首小诗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客观意义。虽然作者的创作意图未必完全如此,但我们作这样的理解,并不违背诗意。

附录: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