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日》赏析

(2022-04-29 18:55:25)
标签:

宋诗

朱熹

春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说理,历来遭到非议。理语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但王夫之认为诗原于情,理原于性,未必一定分辕反驾,而晦翁的某些说理诗,尤为他所称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王相注《千家诗》,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从诗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点时,“泗水”点地,“寻芳”二字点明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寻芳所见,所得。“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添了不少情趣。次句虚写眼前所见。这“新”,既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新,也是出郊游赏、耳目一新的新。如果不是春日不会有这样的新景象,不是寻芳也不会有这样新的感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后二句是说,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访所得。东风荡漾,拂面而来,眼前万紫千红的景象,尽是春光点染而成。正是那色彩缤纷、生意盎然的鲜花,使得风景焕然一新。东风将百花吹得烂漫多姿,诗人从万紫千红之中,认识了东风;而又正是百花给春日带来了蓬勃的生气,诗人又从万紫千红之中,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得生动流丽,浅显明白,人尽能解。但正是这种浅显明白,将不少人瞒过。其实朱熹作这首诗,其意决不在春光骀荡。诗的首句就说所游在泗水之滨,那个地方春秋时代属于鲁国,孔子曾经居洙、泗之间,教授弟子。宋室南渡,泗水已落入金人掌握之中,朱熹未曾北上,怎么可能到那里游春吟赏?其实,诗中“泗水”,是暗指孔门,所谓“寻芳”,是求圣人之道。在这首诗中,朱熹谕人,仁是性之体,仁的外观就是生意,所以万物的生意最可观,触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
在艺术作品中,形象永远大于思想,所以后人读这首诗,注意的只是诗中景象,而很少去求索它的本意,作为一篇单纯的游春诗来看,它也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

附录: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