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平江百花洲》赏析
(2022-04-23 14:12:56)
标签:
宋诗杨万里泊平江百花洲 |
泊平江百花洲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这首七律是光宗绍熙元年(1190)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江东转运副使任途所作。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这首七律首联是说,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
开头两句交代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确实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谓为王事(公事)奔走的旅程,用法甚新。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颔联是说,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
杨万里在绍兴二十年(1154)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丞,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游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两句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是说,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
颈联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前的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有情致,又不落俗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步地得到表现。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是说,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只孤舟。
尾联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和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附录:泊平江百花洲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释
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前一篇:《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后一篇:《桑茶坑道中八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