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舟忆永和兄弟》赏析

(2022-04-07 18:52:47)
标签:

宋诗

周必大

思乡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对于故乡,对于手足,人们总是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周必大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当他离开家乡顺江而下前往吴地(江苏)时,漫长的水路,沿江的风物,无处无事不触动他的乡思,于是写了这首七律,以兄弟之忆,表故乡之思。题中“行舟”二字,表明了特殊的地点条件,全诗每一句都与此有关,都从这二字落笔。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这首七律首联是说,一只小船挂起了征帆,直下吴中,不知走了多远。只记得,几回回停舟,几回回解缆。
首联记事。“一挂吴帆”是说自水路去吴地,“不计程”是无法计算路程,极言从家乡到吴地水路的遥远;下句从船只多次的停泊与开行再写行舟之久。两个“几回”,见水路行程的单调和乏味。又与上句“不计程”相照应。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浪风自生。”颔联是说,冬日的阳光迷漾清寒,云彩仿佛被冻住了;空阔的江面上没有刮风,浪也翻卷。
颔联写景。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偶句。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江南秋色本是迷人,更何况此次又是江行。然而映入眼帘的却不是“楚天千里清秋”,而是“天寒”、“云冻”、“江阔”、“浪生”。“天寒”二字固然有诗人自己的感觉在内,“云”之能冻更是经过诗人滤化了的景物,表现了天色的阴霾,沉重。再看江面,“江阔”本给人以显豁之感,再加“无风”,则更应是坦途,但“浪自生”显出了水势的汹涌。这一联描绘景色确切;“有日”、“无风”,一有一无,都能宕开一步。虽是景语,但也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暗淡、凄凉的心境。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颈联是说,故乡的青山常常在眼前浮现;深秋的大雁啼鸣声声,牵动着我的思乡之情。
颈联也是以工整的对偶写景。“家山”变为“数点”,可见诗人自登舟离家的那一刻起,就凝望着越来越远去的故乡;从“常在眼”三字,可以想见当这数点家山从视线中消失之际,它的形象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上句浸透了使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下句的“寒雁”与颔联的“天寒”相照应,点明时值深秋。凄冷萧瑟的秋天本来容易使人产生思乡之情,更何妨这时候大雁又正飞向诗人离别了的家乡,长空一声雁叫自然会牵动诗人满怀的愁情。诗句中的“关”就是“牵连”的意思。这一联中的“数点家山”与空中的“寒雁”本是一幅淡远迷蒙的水墨画,一声雁叫又为这幅画增添了凄冷的气氛。
颔联、颈联同属写景,但前一联写的是自然界的大景,情隐含于景中;后一联写的却是与诗人关系更为密切的远景,情与景结合得更为紧密,抒情性也更为明显。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尾联是说,船工忽然捉到一条从南方故乡来的鲤鱼;赶快杀掉它吧,也许鱼腹中装着家书!
尾联转入叙事。“长年”是古时对船工的称呼,船工在行船时捕捉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的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

附录: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释
永和:地名,今吉安县永和镇。
吴帆:指舟行的目的地。
系缆(ln):系住缆绳,指停船。
家山:家乡之山。
常在眼:谓家山虽从视线中消失,但仍时时浮现在眼前。
寒雁:深秋之雁。
关情:南飞之雁鸣,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长年:古代对船工的称呼。
南来鲤:从南方故乡来的鲤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