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思南郑军中》赏析
(2022-03-20 19:01:34)
标签:
宋诗陆游秋夜思南郑军中 |
秋夜思南郑军中
陆游
五丈原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
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
眼昏不耐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
这首诗以《秋夜思南郑军中》为题,其中的“思”字不仅是联系“秋夜”同“南郑军中”的纽带,而且是贯穿全诗的灵魂。因而只要抓住这个“思”字,就不难探得作者的立意。
“五丈原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这首诗首联是说,秋夜,我仿佛身处南郑,在三国诸葛亮的屯兵之所五丈原安营,看见将军带领兵士安营扎寨。
这首诗首联用“秋风”点“秋夜”,用“五丈原”、“亚夫营”点“南郑军中”,句中虽未出现“思”字,但南郑军中生活的真切再现,凭借的却正是作者“思”得入神时所产生的幻觉,视频一开始便强烈地显示了作者同南郑的特殊关系。作者“思南郑军中”的意义更重大了。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曾屯兵于此。亚夫营即细柳营,在长安西不远处,汉将周亚夫曾驻兵细柳,军令整肃,汉文帝称之为“真将军”。作者曾到过大散关,并未到过五丈原和细柳,首联两句全是想象之笔,表现出作者的理想和愿望。
“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颔联是说,昔时在南郑军中,虽然立功机会渺茫,但那时不失为“埋剑”,仍有破土而出的机会。今天呢?诗人以八十一岁的高龄致仕家居,无所事事,有如闲云。
然而南郑的一切毕竟成了过去,颔联是作者的思想又回到现实以后的产物。埋剑,用雷焕事。西晋时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吴亡,雷焕任丰城(今属江西)令,在丰城狱地下挖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闲云,用贯休事。贯休献诗给吴越王钱镠,钱镠要求将诗中“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说:州也难添,诗也难改,我是“闲云孤鹤”,哪儿的天空不能飞?于是离开了钱镠。“不计程”补足“闲”字:任其漂浮,无法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颈联是说,在这北伐的大事上宋朝人人总不能作壁上观。不知今日朝廷有谁能像唐将西平王李晟平服朱泚叛乱一样,收复所失国土。
颈联中作者诗思再一次腾跃,由思昔日南郑到思今日朝中之人。陆游这首诗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积极准备北伐。次年五月,宋帝下诏伐金。陆游对这件事是积极支持的。因而颈联两句似以西平王期待韩侂胄,诗句流露了急切盼望的心情。
“眼昏不奈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尾联是说,我目前老眼昏花,连长久编写一会都不能忍耐,夜晚把灯挑了再挑,总觉得眼前模糊一片。
尾联以年老反衬南郑生活可思不可得,颇露悲凉之意。
附录:秋夜思南郑军中
陆游
五丈原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
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
眼昏不奈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
注释
1、南郑:陕西汉中。
2、五丈原:陕西岐山南斜谷口西侧。三国时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曾屯兵于此。
3、亚夫营:即细柳营,在长安不远处,汉将周亚夫曾驻兵细柳,军令整肃,汉文帝称之为"真将军"。
4、埋剑:西晋雷焕,夜观天象,见斗、牛二宿之间常有紫气。吴亡,雷焕任丰城(今属江西)令,在丰城狱地下挖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5、闲云:五代十国时期,诗人贯休献诗给吴越王钱镠,钱镠要求将诗中"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说:州也难添,诗也难改,我是"闲云孤鹤",哪儿的天空不能飞?于是离开了钱镠。此诗人自称"闲云",含有对朝廷的失望之意。
6、盛事:大事、美事。
7、西平:即唐将军李晟,曾因征服朱讹叛乱,收复长安,被封为西平郡王。
8、不奈:不能忍耐。陈编得:久编写的。
名家点评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起势峥嵘飞动,余亦往复顿挫。"
四川省傩文化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川剧学学会副秘书长李远强《宋诗名篇赏析》:"此诗作者谋篇极尽变化,用典十分熨帖,寄情含蓄深切,又是一首味之不尽的代表作。"
前一篇:《梅花绝句》赏析
后一篇:《赏小园牡丹有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