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2019-02-05 18:17:38)
标签:
宋词苏轼超然台寒食杂谈 |
《望江南》苏轼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任上。作者于熙宁七年十一月至密州,“处之期年”,即八月底,动工修葺园北旧台,这就是超然台(据苏轼《超然台记》)。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相思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
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
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烟雨暗千家。”五句是说,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三个层次显示有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
下片写情,乃是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下片前四句是说,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揣其用意: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一是因为公务在身,二是因为想继续进取,希望实现其“致君尧舜”的宏大志愿。此时作者的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之中。由眼前之景触动思归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又不可能得到满足,因此他只好自我开解,进行一番自我安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休对”、“且将”,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方法。这一办法,虽十分勉强,实属无奈之举,但毕竟使得思想上的矛盾,暂时得到了解决。
“诗酒趁年华。”末句是说,作诗醉酒都要趁年轻啊。
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当然细心玩味,似也不尽如此。
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谓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内心是不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苏东坡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苏东坡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附录《望江南》苏轼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1.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2.壕,指护城河。
3.寒食,古时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两日(亦有于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谓之寒食节。寒食与清明相连,是旧俗扫墓之时。游子在外不能回乡扫墓,极易牵动思乡之情,故下文云"咨嗟","思故国"。
4.咨嗟,嗟叹声。
5.故国,指故乡,亦可理解为故都。
6.新火,寒食禁火,节后再举火称新火。新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学林新编》云"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节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此处新茶指寒食前采制的火前茶。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吴韵汐《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词间有淡淡的惆怅,更多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
前一篇:苏轼《南歌子·雨暗初疑夜》赏析
后一篇: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