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

(2019-01-29 12:24:06)
标签:

宋词

苏轼

幽居

闲人

辛酸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因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产生了随遇而安思想。此作即是他当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在表现其失意心境及其形象刻画方面,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处之景。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在这两句词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这里呈现的景象,是一派幽狭的气氛。词人身为罪官,才能无从施展,只有过着幽人的生活。这首《鹧鸪天》即若隐若现的表现出他的此种境遇。
开头两句,作者用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这所墙院,正是作者的居所。
“翻空白鸟时时过,照水红蕖细细香。”三、四句是说,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三、四两句,含意更为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中,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在这里透过此等画面,便能隐隐约约的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懒、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己的形象,对此作了生动的说明。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下片前三句是说,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近旁,我手拄藜杖漫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这三句,字面上所描写的是词人形象。“杖藜徐步”是写他的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还是百无聊懒的失意情绪?这里似乎不是刻画词人老态龙钟的形象,因为写这首词时,他不过四十六岁;其余情况,大概兼而有之。这三句似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很高明的手法。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末两句是说,昨夜三更时分天公作美殷勤的降下了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但细细品味,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苏轼的这种思想,是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这一句句首着一个“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作用。他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的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情。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的形象,在他身闲的背后,是一颗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痛苦的心。

附录《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名家点评郑文评《东坡乐府》:“渊明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此词从陶诗中得来,逾觉清异。较‘浮生半日闲’句,自是诗词异调。论者每谓坡公以诗笔入词,岂审音知言者?”

https://p1.ssl.qhmsg.com/t012e70a970c1d2830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