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
),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愤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所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九月,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首句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的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上片后三句是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熟睡鼾声如雷鸣,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这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下来的情景。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复醒,醒复醉,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总的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心情。
词的上片,看起来只是记叙词人夜饮归来的情形,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它却使你感到词人在“倚杖听江声”时,心中会有无限感慨。词中主人公风神萧散的形象,还使人感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理趣。这里面有许多没有说出来的话,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之中,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和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进而想追求一种新的人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下片前两句是说,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了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
这突兀而起的喟叹,是词人长期孤愤心情的喷发,正反映了他在“听江声”时心境的不平静。妙在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议论中充满着哲理的意味。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末三句是说,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的产生了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这首诗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心情,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现出他的独特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磊落的豁达的襟怀才能流出。
附录《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名家点评
王文诰《苏诗总案》:壬戌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子瞻在黄州,病赤眼,逾月不出,或疑有他疾,过客遂传以为死矣。有语范景仁于许昌者,景仁绝不置疑,即举袂大恸,召子弟,具金帛,遣人赒其家。子弟徐言:“此传闻未审,当先书以问其安否,得实,吊恤之,未晚。”乃走仆以往,子瞻发书大笑。故后量移汝州谢表,有云:“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未几,复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翼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
https://p1.ssl.qhmsg.com/t0194afcb3ddb5252b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