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赏析

标签:
宋词苏轼悼亡梅花朝云 |
《西江月》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是苏轼贬到惠州(今属广东)以后,绍圣三年(1096)十月间的作品。有的本子题作梅,也有的本子题作梅花。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和王懋《野客丛书》都说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侍妾朝云而作。
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能歌善舞,少归苏轼为妾,曾生一子,未到周岁而夭。苏轼自元丰八年(1085)继室王夫人去世后,没有再娶,其他几个侍妾也都先后辞去,绍圣元年南贬时,只有朝云相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死于惠州,年三十四。苏轼作有《朝云墓志铭》、《悼朝云》诗及这首《西江月》词。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神。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首句凭空而起,说惠州的梅花不怕瘴雾的侵袭。古代广东沿海是瘴气很重的地区。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为它“冰肌自有仙风”。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姿,瘴雾对它是无能为害的。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三、四句是说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经常的派遣使者来到花丛探望,这个使者是谁呢?原来是“倒挂绿毛幺凤”,这个幺凤在岭南名叫“倒挂子”。苏轼自注云:“岭南珍禽,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自东海而来,非尘埃中物也。”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三、四两句是说,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水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它的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正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天生国色,才摒弃粉黛而不用。“洗妆不褪唇红”,说唇上的红色不因卸妆而消减,这红也是天然的红。白色的梅花中,何来红色呢?据说,广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怀。然而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别有怀抱。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末两句是说,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句中的“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省。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很自然的绾合到朝云身上来。词中梅花的形象也就是朝云的形象。广南的梅花在这首词里获得永久的生命,朝云也随之获得了永久的生命。两种生命同时存在于一首小令之中,这种回天的笔力,巧妙的构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附录《西江月》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
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名家点评
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晁氏云:'东坡有妾,名曰朝云、榴花,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惟榴花独存,故其词多及之,观"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可见其意矣。
前一篇: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
后一篇: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