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

标签:
宋词苏轼中秋悲歌杂谈 |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八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事后则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三年二月至黄州,过着近似流放的生活。这一年中秋节,距苏轼入狱日已近一整年,也是其受贬后的第一个中秋,皓月之下,回首往事、瞻念前程,词人不免百感交集。
这首词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事业之无成。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怀,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这些构成了苏轼贬逐生涯中人生乐章的主旋律,吟唱出一个政治上失意者郁积于心的牢骚与怨愤。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
上片的起句便是一个沉重低缓的悲凉之音,感叹人生的虚幻和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因“乌台诗案”被系御史狱、以及在狱中备受凌辱等不堪回首的辛酸史,还概括了过去种种努力奋斗终随流光归于破灭的恨事。其中既有对人生旅程充满牢骚的评判,又有词人从怅念前尘到摆脱人生烦恼的感情挣扎。“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年华逝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苏轼曾云:“凉天佳月即中秋”(《江月·序》)。而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则低徊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瞬间性。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上片后两句是说,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词人以少众多,对千品万汇的秋色秋景,只撷取了最典型的西风、落叶。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风声、叶声充斥廊庑。西风萧瑟近岁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悲泣的秋声震动了词人易感的心弦。感岁时,念自身,眉头鬓发已斑白,迟暮之悲不禁油然而生。词人届年四十五岁,正为用世年华,但戴罪谪贬,进身之路被堵塞,前程茫茫,那雄心壮志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下片前两句是说,酒并非好酒,却为客人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下片前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而词人心中无数翻腾压抑之情极欲借此一吐。负罪放逐,势利小人避之如同水火,有酒少客,门庭冷落。在酒贱与客少的矛盾之中,流露了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明月,既是写当前中秋之夜的实景,也是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他是一个关心和献身于政治的人,也是一个有抱负和不愿随俗沉浮的人,但明月云遮,才高人妒,忠而见谤,因谗入狱。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此两句与上片似断实连,由感己而愤世,又有愤世而思及自身。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末两句是说,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词人抚今思昔,心头怎能平静?他挚爱亲友,却长向别离!他忠于其君,却屡遭排斥!在人家宴乐、欢度佳节的时刻,他却成了一个天涯沦落人。于是词人念远怀人的无限情思、希望朝廷理解的深意借此结拍打胸底涌出,从口中唱出,充满了难耐的孤寂落寞及不被理解的苦痛凄凉。细品此结拍,我们仍能发现词人在寻求理解中有着一种人生的呼唤,这悲剧色彩的呼唤体现了他跌落深谷以后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激起了千百年来读者的强烈感应和共鸣。
这首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附录《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赏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
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名家点评
后一篇: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