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言少情多——李端《拜新月》赏析

(2017-12-20 08:42:17)
标签:

唐诗

李端

少女

拜月

杂谈

《拜新月》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古诗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李端的《拜新月》就是一个例子。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似乐府民歌。诗中既未表示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需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莹莹洁洁倚在窗外。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乎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的动作,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为心诚,也就无需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来显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喃喃细语,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的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细语”二字,惟妙惟肖的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的隐秘,本来不要人听到,所以在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也没有听到。其实,少女内心的隐秘,不是怨愁就是祈望,直书反而失之浅露。现在只写她的含情低诉,已经传达出她的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她的纯真之情,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而在这凛冽的寒风之中,发自其内心的隐蔽的喃喃细语,把读者置身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以隐约不清的细语,配以风中飘动的裙带,看似纯属于客观的描写,不涉及人物的内心,但是人物内心的思绪荡漾,却从裙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刻意描画,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这首诗表面看,似乎只是写作者的所见所闻,又全用白描手法,并用线条勾勒轮廓:隐蔽处仍然隐蔽,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少女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主人公一片虔诚高尚纯真的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诗人高超独特的艺术功力所在。

附录:《拜新月》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译文
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 莹莹洁洁倚在窗外,
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
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注释
⑴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风俗。拜新月的时间是在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或中秋节之夜。古代妇女拜新月是为了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拜,叩拜。
⑵开帘:撩开门帘。
⑶即:立即。
⑷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名家点评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末句无紧要,用之便佳绝佳绝。

明·郭云《增订评注唐诗正声》:语语幽细。末句无紧要,自好。

明·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评:乐府贵浑厚,此闺情中之幽细者。

明·陆时雍《唐诗镜》:有古意。

明·唐汝询《唐诗解》:心有所怀,故见月即拜,以情诉月,而人不闻,独风吹裙带耳。此《子夜歌》之遗声也。

清·张惣《唐风怀》:季贞曰:含情言外,结得古乐府之妙。

明·黄生《唐诗摘钞》:“北风”字老甚!风吹捃带,有悄悄冥冥之意。此句要从旁人看出才有景,若直说出所语何事,便是钝汉矣。画家射虎,但作弯弓引满之状;洗砚图,但画清水满池,而弃一砚于中,与此同一关捩。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对月诉情,人自不闻语也。近《子夜歌》。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便即”来得紧凑,“细语”又来得稳贴。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六朝乐府妙境,从太白《玉阶怨》、《静夜思》脱胎。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上三句写照,心事已是传神,但试思“细语人不闻”下如何下转语?工诗者于此用离脱法,“北风吹裙带”,此诗之魂,通首活现矣。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隽不落佻(末二句下)。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三四颇具风致,用意少而含意多也。

https://p1.ssl.qhmsg.com/t01ee130882d228e20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