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情与感慨——李端《胡腾儿》赏析

(2017-12-19 19:53:47)
标签:

唐诗

李端

胡腾舞

流落他乡

杂谈

《胡腾儿》李端
胡腾本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胡腾儿”写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代宗时,河西、陇右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沦落异乡,以歌舞谋生。本诗通过歌舞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表现了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并寓以时代的感慨。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开头两句是说,这个胡腾舞者本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三、四两句是说,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如卷起,绣着葡萄纹的带子一侧垂。
这一段写得很朴实,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例如,胡儿最喜欢丝绸彩绣,“桐布”、“葡萄”也并非多美,诗人在此特书一笔,这说明胡腾儿漂泊穷途,卖艺求生,又恐怕破衣烂衫难以吸引看客;倾囊购置,也仅仅置些民用布帛,自绣彩绘而已。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这两句是说,帐前下跪诉不尽乡音苦语,提起衣襟甩长袖准备起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这两句是说,安西旧官员忍着眼泪观看,洛阳词人把歌词抄写赠与。
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之前的场面:胡腾儿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帐前,想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同胞被杀的诸般苦情,然后“拾襟搅袖”,向诸位施礼,准备起舞。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洛阳词人也主动把自己的歌词抄送给胡腾儿演唱。这段虽然只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但却使人想到一个很大的场面,看到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艺人先以汉民族的习惯而跪,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其友好之情可知;诗人也不管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创作,真情相赠;众人报之以热泪。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这里不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吗?
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这四句是说,起舞时眉目灵动脚踏花毡,红妆和着汗流珠帽已飞偏。醉舞东倒西倾步伐却不乱,双靴飞旋似光圈闪烁灯前。
这四句写舞者表情丰富,义情激奋,舞得十分卖力,而他的舞蹈艺术看似如醉如痴,飘忽不定,实则缓促应节,刚柔相生,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这两句是说,环行跳跃步步应和着节拍,反手叉腰真好似一弯新月。
“应节”二字,照应前后诸句。说他无论环行如轮,还是“急蹴”起跃,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都能丝毫不错的吻合着音乐的节拍;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还是“柔弱满灯前的”急旋,也无不与音乐的节拍相合了。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这两句是说,直到伴奏的音乐戛然而止,才听到城头画角呜呜如咽。
说伴奏的“丝桐”(弦乐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结束;舞蹈结束,方听得“画角”呜呜,又见看客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其他音响均不得干入其耳,烘衬出舞技的超绝,引人入胜;“画角”发于城头,又说明时局紧张,岂止边地沦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时代气氛如此,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末两句是说,跳胡腾舞的,跳胡腾舞的,你可知道回家的路已经断绝。
这里说的“家乡路断”,显然非指山川阻隔,而是指中原藩镇割据,唐王朝边事失利。这既表明了诗人对胡腾儿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
诗贵含蓄,收尾尤其可贵的是意在言外。如果说前面叙事端,写看客,状舞蹈,都能写得精炼动人的话,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有余韵远响,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

附录:《胡腾儿》李端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注释

⑴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胡腾儿(ní):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

⑵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⑶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

⑷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⑸音语:言语。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耳能遍内外,通音语。”

⑹拾:一作“拈”。搅:一作“摆”。

⑺安西:指安西都护府。牧:官名,州长。

⑻洛下:指洛阳城。南朝梁刘令娴《祭夫徐悱文》:“调逸许中,声高洛下。”与:赠与。

⑼花毡(zhān):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

⑽红汗: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交流:交错着流下。

⑾柔弱:指舞步轻柔。

⑿蹴(cù):踏,踩,踢。应节:符合音乐节拍。

⒀却月:半圆的月亮。《南史·侯景传》:“城内作迂城,形如却月以捍之。”

⒁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⒂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fā):响起。

白话译文

这个胡腾舞者本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如卷起,绣着葡萄纹的带子一侧垂。

帐前下跪诉不尽乡音苦语,提起衣襟甩长袖将要起舞。

安西旧官员强忍眼泪观看,洛阳词人把歌词抄写赠与。

起舞时眉目灵动脚踏花毡,红妆和者汗流珠帽已飞偏。

醉舞东倒西倾步伐却不乱,双靴飞旋似光圈闪烁灯前。

环行跳跃步步应和着节拍,反手叉腰真好似一弯新月。

直到伴奏的音乐戛然而止,才听到城头画角呜呜如咽。

跳胡腾舞的,跳胡腾舞的,你可知回乡的路已经断绝。

名家点评

甘肃博物馆历史部馆员韩爱丽:诗中通过对歌舞场景的描绘,表现古代各民族的友好互爱,表现广大民众对流离失所的胡腾的深切同情,也深寓中唐国事的感慨……写对胡腾儿的同情,更暗黑对中原藩镇割据,唐朝边事失利的叹惋。

https://p1.ssl.qhmsg.com/t018429f595cc40ec54.jpg

作者简介

李端(生卒年不详),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