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赏析

(2017-09-02 08:00:06)
标签:

唐诗

李白

洞庭湖

君山

杂谈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这是其中的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的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的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它。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诗的前两句是说,铲去矗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让湘江水直接入湖中。
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其二)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的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像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这样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的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达到可走啊!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的后两句是说,巴陵浩瀚的湖水像是美酒,让我们举杯畅饮,醉倒在洞庭湖的秋色里。
然而铲平君山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是尽情的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朦胧里看到洞庭湖中的碧波,好像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这浪漫主义的奇想。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像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山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他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宣泄愤懑、开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种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
后代人们喜欢李白,也就是喜欢李白的这种自由奔放的真心情。
 
附录:《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注释
  1.侍郎:官职名。

  2.划却:铲掉。

  3.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

  4.醉杀:醉得很厉害,醉倒。

译文
  铲去矗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让湘江水直接入湖中。巴陵浩瀚的湖水像是无尽的美酒,让我们举杯共饮,醉倒在这洞庭湖的秋色里。

名家点评

鹤林玉露》:李太白云:“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二公所以为诗人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诗家直说》:《金针诗格》曰:“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若子美‘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是也。”此固上乘之论,殆非盛唐之法。且如贾至、王维、岑参诸联,皆非内意,谓之不入诗格可乎?然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数。太白曰:“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迄今脍炙人门,谓有含蓄之意,则凿矣。

《批选唐诗》:率尔道出,自觉高妙。

《唐诗摘钞》:放言无理,在诗家转有奇趣。四句四见地名不觉。

《酌雅诗话》:瞿存斋云:太白诗:“铲却君山好,平浦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是甚胸次?少陵亦云:“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然无许大胸次也。余谓不然。洞庭有君山,天然秀致。如铲却,是诚趣也。诗情豪放,异想天开,正不须如此说;既如此说,亦何大胸次之有?

《唐诗笺注》:诗豪语辟,正与少陵“斫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匹敌。“巴陵”一句,极言其快心。

《唐诗选胜直解》:言铲去君山而令湘水平铺,太白胸中放旷豪迈可见。中流畅饮,洞庭秋意,尽收于醉中矣。

诗式》:首句,若以君山在湖中不免犹为芥蒂,不如铲除更好。二句,君山铲去,湘水平流,则眼界弥觉空阔。三句,先点“酒”字,四句,落到“醉”字。步骤一丝不乱。三句有了“无限”二字,四句“醉杀”二字迎机而上,所谓一应一呼也。结句有醉倒在洞庭秋色之中,有“一脚踢翻鹦鹉洲,一拳捶碎黄鹤楼”之概。(品)豪迈。

《李太白诗醇》:严云:便露出碎黄鹤气质。

安旗云:其三纯是奇想。其所以发此奇想者,总为胸中与积愤欲抒,况又在醉后。故自然流出,不假安排。然亦须其一、其二为之铺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