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愈《柳州罗池庙碑》赏析

(2017-03-03 18:29:25)
标签:

唐代古文

韩愈

柳宗元

迎享送神诗

杂谈

这是韩愈为柳宗元写的第三篇文章,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写于长庆四年(821),即柳宗元死后的第五年。和祭文及墓志铭着眼点不同,这篇着重写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是应州人之请,从柳州人民的角度来写的;称之为“柳侯”,也是用老百姓的口吻。按《诗·邶风·旄丘》毛序孔颖达疏:“侯为州牧也。”

全文分为序文和歌词两大部分。序文又分为三段。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则我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或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注释】柳州:治今广西柳州市。罗池庙:即柳侯祠,祀唐柳州刺史柳宗元。唐长庆元年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后,改名柳氏祠。矜奋:奋勉。天氓:天民,天子之民。经:常。步: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指:同“旨”。以佣除本:通过做工来偿还以男女相质的本钱。

第一段叙述柳宗元生前对柳州人民的贡献。第一句点名庙主是“故刺史柳侯”,入题非常干脆。然后继叙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先总叙基本态度是“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这一点是下文成绩的总根,古代把边缘地区的老百姓常常看成未开化的蛮夷,把他们当奴隶看,因此对立情绪严重。柳宗元能够把柳州人民和中原人民同等对待,这就消除了隔阂,取得百姓的信赖。“三年”二字一方面是柳宗元治理柳州的实际时间,另一方面也用孔子说的“三年有成”的话,这中间用柳州民众相互劝告从善的两处口吻,惟妙惟肖,写出柳州民众对柳宗元的爱戴之情。接下去写具体的政绩,先写物质方面的成就:百姓从业有一定的秩序,没有收不齐的租税,过去逃亡出去的人现在都从四面八方回乡来了,大家安居乐业,从事生产建设院落盖起了新房子,渡口出现了新渡船,猪牛鸭鸡,肥大繁衍。再写社会风气的良好。这是按照孔子“先富后教”的从政主张组织的,也是完全符合“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实际情况的。“先时”起用特笔补叙解救奴隶的事,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重大,这是柳宗元的首创。以佣工来归还民间借贷,使抵债的子女回到父母身边,避免了沦为奴隶的命运。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善政。“大修孔子庙”这是教化的重点措施之一,也值得大书一笔。然后是改善城市面貌,修整道路,绿化,这些都必须在百姓丰衣足食后。可以看出,柳宗元治理地方很有一套,他按照轻重缓急从容布局。最后一句小结:“柳民既皆悦喜”。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句。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注释】三年孟秋辛卯:旧注谓长庆三年(823)七月辛卯,但据历法,此月无辛卯日。按柳宗元卒后三年为长庆二年,该年孟秋辛卯为七月三日。此处三年当系二年之误。景辰:丙辰。避唐高祖李渊父李昞讳,以“景”代“丙”。
第二段叙述建庙的过程和灵验。这是上面一段政绩的逻辑结论。这段话写得活灵活现,是下一段“死能惊动祸福之,以食其土”的根据。这段话很惹来一些非议。《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宗元既没,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愈因碑以实之。”这里对韩愈也有微词。这段话从表面看韩愈在宣传“怪力乱神”,而深一层看,应该注意韩愈是根据谢宁请他写碑的内容来写的,不是自己杜撰。叙述中,“吾弃于时,而寄于此”这几句柳宗元的心里话,透露这段文字的用意:“此非铭罗池神之文也,愈吊宗元之文也。”(朱熹《楚辞后语》引晁补之说)吴汝纶更进一步申述说:“此因柳人神之,遂著其死后精魄凛凛,以见生时之屈抑,所谓深痛惜之,意旨最为沉郁,史官乃妄议之,不知此乃《左氏》之神境也。”(《唐宋文举要》引)这一段文字应作如是观,和篇首相呼应,点名庙的由来。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其辞曰: 
第三段讲述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作“迎享送神诗”引起第二部分。在作诗前插入柳宗元的身世概述,这种插叙方法,避免了文章平直,同时为歌词安排了伏线。
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猨吟兮秋鹤与飞。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苦湿兮高无干,粳稌充羡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注释】荔子:荔枝。鹅之山:鹅山,亦名峨山,在今广西柳州。柳之水:即柳江。西江支流,在广西北部。粳稌:粳稻与糯稻。充羡:丰裕。
第二部分是一首《楚辞·九歌》式的迎享送神诗,诗以时间顺序分节,前六句是迎神,先写礼品,完全是南方风物,然后写迎神的船和群众的焦急心情。“侯乘驹”二句写神的音容笑貌。既然入庙,必然受享。然后写庙外的环境清幽,鹅山柳水,桂树白石,朝出暮归,春猿秋鹤,可以悠闲自在。这已经写到送神的内容。“北方之人兮”时交代序文里的“已而摈不用”,“为侯是非”,指群言谤议,不像柳民对柳侯的一片诚心。后面是对柳侯的祈祷,希望他长期为柳州造福,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高田低田毫不例外,最后表示柳民世世代代敬祀不衰的意思。
本篇也是韩愈为柳宗元写的极得意的作品,它和另外两篇着眼和措辞都不相同,纯以柳民口吻描摹,没有自己发议论抒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流露出对柳宗元的一往情深。

译文

罗池庙,是原来的刺史柳侯的庙。柳侯在治理柳州时,不轻视百姓,以礼法晓喻民众。三年后,柳州百姓都变得勤奋淳朴,他们说:"柳州虽然远离京城,但我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现在天子派来这样仁慈的人治理柳州,假如我们不听他的感化,就太不通情理了。"于是老老少少互相告诫,不要违背柳侯的命令。凡是在乡里或家中做什么事,都说"这样做柳侯知道了会不会赞成呢?",考虑再三然后再谨慎地做事。凡在政令规定的期限内,百姓们都乐意接受柳侯的劝戒,不管迟早,总不误期。经过柳侯的治理,百姓从业有一定的秩序,没有收不齐的租税。过去逃亡出去的人现在都从四面八方回乡来了,大家安居乐业,从事生产建设。院落里盖起了新房子,摆渡口出现的新渡船;池潭庭园,整洁干净;猪牛鸭鸡,肥大繁衍。孩子听从父亲的教诲,妻子顺从丈夫的意志。婚嫁丧葬,各有章法;友爱兄弟、尊敬长者、慈爱子女、孝顺父母,蔚然成风。以前百姓贫困,常以子女抵债,时间久了无力偿还,他们的子女就被收为奴隶。柳侯到了以后,按照国家固有的法令办事,以佣工抵本息,使子女都能回到父母身边。兴修孔庙,力倡儒学。城乡大街小巷规整有序,种上名贵树木。柳州的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柳侯曾经与他的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在驿亭饮酒,他对他的部将说:"我被时俗所抛弃,寄生在此地,有幸与你们成为好朋友。明年我可能去世,死后会成为神。等我死后三年,请你们为我修庙祭祀。"果然第二年(柳侯)就逝世了。柳侯逝世后三年的初秋,他的神灵显现在州府官署的后堂,欧阳翼等人见后伏地而拜。那天晚上,柳侯托梦给欧阳翼说:"请为我在罗池修庙。"那月丙辰,罗池庙修成,举行了大祭。有个叫李仪的过路客喝醉了酒,闯入庙堂侮辱罗池神,立时得病,扶出庙门即倒地身亡。

第二年春,魏忠、欧阳翼派谢宁到京城来,请我为柳侯撰写庙碑刻文。我想柳侯活着的时候,对柳州人民有莫大恩惠,他逝世了,他的神灵能给柳州百姓兴利除弊,一直关照这一方土地,真是神奇啊!我于是写了迎享送神诗给柳州人民,借铭歌来祭祀柳侯,并把他们镌刻下来。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能仁德,有传世诗文,曾位列朝臣,风华正茂之时,却被摈弃不用。铭词是:(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