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尊重自己的尺度
尊重自己的尺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347
  • 关注人气: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赏析

(2016-12-13 18:30:40)
标签:

陶渊明

精卫

刑天

猛志

杂谈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渊明诗歌重要的主题,这首诗歌颂了传说中的精卫和刑天的斗争精神,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精卫:传说中的神鸟名。《山海经·北山经》上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溺死以后,变成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扔到东海里面,想把大海填平。微木:细小的树枝。这两句说,精卫鸟衔来的细树枝,不间歇的投进大海,想把它填平。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精卫为了报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沧海。精卫不过是一只小鸟,它的志向可谓大矣!“精卫衔微木”中的“衔”字、“微”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的东海,形成强烈的对照。越突出精卫复仇的艰难、不易,便越突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至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是与黄帝“争神”的勇士。《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天帝(黄帝)争神,头被砍下后,他还用乳房当眼睛,用肚脐当嘴巴,挥舞着板斧和盾牌,表示他没有屈服,还要同天帝抗争到底。干:盾牌。戚:斧子,古代的一种兵器。这两句是说,刑天的头被砍下以后,他还挥舞着盾牌和斧子,其复仇的壮志并未消减。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刑天舞干戚”中的“舞”字,“猛志固常在”中的“猛”字,都是传神之笔。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的高度概括。下面两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指女娃溺死化为飞鸟,化去:即死亡,指刑天被杀。这两句的意思是指女娃和刑天。是说他们对于死没有什么顾虑,也不会后悔的。这是进一层写精卫和刑天的壮志不移。
“既无虑”和“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畏惧,死后亦无所后悔。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陶渊明诗意绵密如此。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徒设:空存。在昔心:指精卫及刑天过去的雄心壮志。良辰:指他们壮志实现之时。讵:岂,怎能。最后两句是说,尽管他们仍抱定往日的壮志,但实现之时恐怕是难以等到的!这是诗人带着惋惜的心情而发出的感叹,也可以理解为是以精卫、刑天自喻,讲自己以往的壮志难以变为现实。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的复仇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的体现。陶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壮。这就使陶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附录:《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精卫②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③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④既无虑,化去⑤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⑦讵可待。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