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献身精神的歌颂——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赏析
(2016-12-13 17:59:08)
标签:
陶渊明山海经夸父象征杂谈 |
《读山海经》这组诗共十三首,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这年诗人58岁。《山海经》:书名,共十八卷,相传为大禹、伯益所记,主要记述上古时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及神话传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略》中称它为“古之巫书”。晋代郭璞曾给该书作注,并题图赞。陶渊明的这组诗,记录了诗人读《山海经》等书后的感想。
《山海经》一书记载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其中《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所载夸父追日的神话更饶奇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大荒北经》)
夸父追日的神话以绝妙天真的想象极度夸张的表现了先民战胜自然的勇气和信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的第九首就据此写成。但诗人不是一般的复述神话的情节,而是凭借卓越的见识,运用简妙的语言对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和评价,因而有其不同于神话的审美价值。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这两句是说,夸父产生了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
开篇两句歌咏夸父之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的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这里表面上是赞扬夸父“与日竞走”的“宏志”,实际上是赞扬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大荒北经》原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言外似乎有些不以为然的意思,而陶渊明在这里作了正面肯定,并对神话中的夸父进行了某种有象征意义的歌颂。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虞渊:即禺谷,神话中日入之处。这两句是说,夸父和太阳一齐到达了虞渊,好像彼此还难分胜负。
这两句暗示夸父是具有和太阳赛跑的能力的,这是他的宏大的志向,并非自不量力的妄想。诗句对比赛的胜负不下断语,只用“似若”两字点破,故作轻描淡写,更有一种高兴非凡而不动声色的妙趣。使人对夸父神力的赞赏,也隐含着对一切奇才异能的倾慕。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倾河:把河水倒干,即饮尽河水。这两句是说,夸父既有如此特异的可以追上太阳的神力,则虽倾河而饮有怎能解决他的焦渴?
这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一种坚信的态度。在诗人的心目中,夸父的豪饮象征着一种广阔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因而有此热烈的赞颂。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余迹:本意为遗迹,此处兼指夸父的遗愿。邓林:古时邓、桃二字音近,邓林即桃林。这两句是说,这片桃林是夸父为了惠泽后人而着意生成的,夸父的遗愿寄托在这片桃林中,他的奇功在身后还是完成了。
篇末两句,咏夸父之功。《海外北经》说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想象夸父死后,抛下的手杖变成一片桃林,固甚瑰奇悲壮,但尚未点明这一变化的原因,而在陶渊明诗中着意点明这是夸父给后人留下的遗产,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有此一片桃林,将使后来者见之而长精神,益志气,其功德是无量的。这首诗歌颂的是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意蕴是非常深广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生前虽未能施展其才能,实现其抱负,但他们留下的精神产品,诸如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正直的品质,以及各种卓越的发明创造,往往沾灌后人,非止一世,他们都是“功竟在身后”的人。
陶渊明把神话原来的情节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巧妙的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平淡的言辞中委婉的透露出对夸父其人其事的深情礼赞,从而更好地阐释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象征意义。
附录:《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