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政论诗——郭璞《游仙诗·其五》赏析
(2016-11-16 17:59:21)
标签:
东晋郭璞人才咏怀杂谈 |
郭璞的《游仙诗·其五》一共十句,前八句均以比喻手法写成。因此,欣赏本诗的关键所在,是理解喻体和本体的涵义。喻义能清楚明白,诗意也就一目了然了。
“远翮思拂晓,迅足羡远游。”远翮:指善飞者。迅足:指善行者。这两句是说,善飞者展翅万里,一心想背负青天,直上霄汉;善行者疾步如飞,向往避开浊世,远游天涯海角。
开头两句起兴,言有才能的人都是希望施展其才。但仅凭一身本领,满腔热情能否实现愿望呢?诗人的笔触自然而然地转到这个问题上。
“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增:通“层”。增澜:即重叠的大波浪。吞舟:指能吞舟的大鱼。这两句是说,清清的泉水里没有大的波浪,怎么能游动吞舟的大鱼呢?
这里意在比喻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施展才能的客观平台,合适的环境,同样不能施展才能。接着诗人继续就人才成长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辩证关系,就制约、扼杀人才的诸种因素而发表议论。
“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圭璋:一种名贵的玉制礼器。它无需加帛古代朝聘之礼规定,璧玉须加上束帛,玉帛同行,才成礼品。而圭璋例外,它无需加帛,可以独行成礼。故有“特达”之说。同时圭璋又常比喻美好高贵的人品。圭璋特达:比喻才德之人不借外助的意思。明月:一种贵重的宝珠,诗中比喻有才能的人。这句用《汉书·邹阳传》:“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于人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这两句是说,圭璋这种高贵的玉器虽然可以单独送达,明月之珠却不能以暗投人。
这两句阐述的是人才与识才,人才与环境的关系。结合起来理解就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像圭璋、明珠一样,秉性高洁,独善其身,但是他们的才能如果不被人所理解、赏识,那最终的结果还是像明珠在暗中投掷于人,势必为人所拒绝一样,而不得施展期才能。
“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潜颖:指在幽潜之处结穗的植物。青阳:春日。陵苕:指在高处的植物。这两句是说,生长在隐蔽之处的植物抱怨着春日来得太迟,生长在高处的植物悲哀秋天来得太早。
这是说植物因所处的境地不同,有的怨春光姗姗来迟,有的恨风霜匆匆早到。以比喻时机不遇,上天偏心,卑微者恨不能显达,显达者又怨高位易摧,荣华不能长保。这里讨论的是出身与机遇的关系。
“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缘:沿着。缨:系在颔下的冠带。这两句是说,悲哀痛苦隐藏在一片丹心之内,零落的泪珠顺着系冠的带子滴落下来。
诗人想到这里,不禁为人才的遭遇而悲叹,故伤心落泪,泪沾冠带。
从全诗所体现的主旨,流露的情绪来看,这首名为“游”仙之诗,实际上可以把它作为人才的政论诗来读,它对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心态颇有启迪。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本是古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诲,它作为修身的规范,行动的准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遭到碰壁,大多行不通。人才被任用难以预期,能者未必能施展才干。穷也好,达也好,都各有其苦衷。“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索秋”。郭璞作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学者和诗人,这声音可以说是惊世骇俗,警醒世人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本诗可贵之处,是在于诗人对人才的命运,人才的主客观因素(环境、时机)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当然,无须讳言,流露出不如隐遁,消极避世的思想。不过就这首诗而言,诗人愤世嫉俗的情绪,忧世之心,匡国之志,还是明显流露的。其激烈悲愤,自在言外。所以钟嵘《诗品》认为“坎廪咏怀,非列仙之趣。”这是很有见地的。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圭璋这种高贵的玉器虽然可以单独送达(比喻有才德的人不须凭借外助),明月之珠却不能以暗投人。生长在隐蔽之处的植物抱怨春日来得太迟,生长在高处的植物悲哀秋天来得太早。悲哀痛苦隐藏在一片丹心之内,零落的泪珠沿着系冠的带子滴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