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郭璞《游仙诗·其四》赏析
(2016-11-17 12:41:36)
标签:
东晋郭璞游仙年命杂谈 |
郭璞以《游仙诗》十四首著名,此篇为其中第四首。这些游仙诗与传统的正格游仙诗不合,它不过是以“游仙”为题的政治抒情诗罢了。这首诗所抒发的就是一种时光易逝的悲哀。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
其首两句是本诗的第一层。表现出对客观现实,对自然规律变化的承认,然而理智的承认并不等于感情的接受,一个“安可顿”的“安”字已流露出无限的遗憾。
“时变感人思,以秋复愿夏。”这两句是说,四时的变化触发了内心的想法,现在虽然是秋天,但希望能回到夏天。秋风萧索,黄叶飘零,其所引起的敏感,对诗人来说与枝叶扶疏、百草丰茂的夏日境况自是大不相同,如果可能的话,作者希望时光能够倒流,从生气索然的秋天回复到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夏季。
“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这两句是说,希望自己能够像传说中入海为蛤的雀或入淮为蜃的雉一样可以变化,可是我不能变化。
“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丹溪:神话中的不死之国。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这两句是说,我虽然想要乘云升天,前往不死之国丹溪,但是云螭不是我能驾御的。
“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这两句是说,很惭愧自己没有鲁阳的德能,可使即将落山的太阳倒退三舍。
此八句诗是本诗的第二层,进一步叙述作者内心由于时序变化而引起的长生之想。他希望秋天变成夏天;生命在形体变化中得以延续;希望能够长生不死,永远逍遥自在;希望能够使落山的太阳重新照耀大地;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每当一个新的念头产生,他随即就否定了它。“独”、“虽”、“愧”等词深深地表露了作者在冷峻的现实面前所感到的无可奈何的悲哀情绪。
“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这两句是说,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想到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不禁以手抚心,浩然长叹。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写作者回归现实后的无奈和感叹。
全诗由对客观世界的冷静观照转为在幻想世界中的驰骋升降,到最后在现实面前承认失败的沉重叹息,生动地把诗人内心交织着的理智与感情,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斗争呈现于读者面前。
浓厚的神话色彩是此诗的重要特点。六龙驾日,巡行苍穹的宏伟气势;浮游列缺,翱翔倒景的仙国图景;挥戈退日的英雄气概;雉雀蜃蛤的神奇变化;这些神话传说的运用使诗歌色彩缤纷,引人遐思。而神话传说中所表现的行动自由、生命的永久及人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与作者现实中所感受到的身体的束缚,生命的短暂,以及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形成强烈的鲜明对照,既增加了诗人的内心痛苦也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郭璞是一个关心国事,胸有大志的人物。他对西晋的灭亡,中原沦于异族,曾表示深沉的感慨和恢复中原、澄清时局的愿望。所以说,此诗中的年命之悲,不只是常人的长生久视之想,更是一种日月易逝,功业难成的壮士之悲。
汉魏六朝时期,人的自我生命意识开始觉醒,郭璞的《游仙诗》中闪耀着个体精神的光辉。
游仙诗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
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
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
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
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
(276-324)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今属山西省)人,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历任宣城、丹阳参军。晋元帝时期,升至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又任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力阻驻守荆州的王敦谋逆,被杀,时年49岁。事后,郭璞被追赐为“弘农太守”。 郭璞是堪舆学开山鼻祖,著有《葬经》、《三命通照神日经》、《玉昭定真经》等;又是训诂学家,曾对《三苍》《楚辞》《子虚》《上林赋》等作注,今《辞海》、《辞源》上到处可见郭璞注释;郭璞还是易学家,写易书三十余部;郭璞还有儒家著作和道家著作:《毛诗拾遗》和《夏小正注》,这是道教和儒家思想相融合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