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率痛快——左思《咏史·其六》赏析
(2016-11-06 12:45:11)
标签:
太康诗人左思荆轲豪门世族杂谈 |
可以说,左思的咏史之作就是咏怀之作,古人古事在诗人笔下,不过是他借题发挥,指斥时弊,直抒怀抱而信手拈来的素材罢了。左思的《咏史·其六》就是借歌咏荆轲而发出的不平之鸣。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荆轲:战国时期著名的侠客,喜欢读书击剑,曾游于燕国,与燕国屠狗的高渐离友善。“荆轲嗜酒,日与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见到秦王后,献上地图,图穷而匕首现,荆轲刺杀不中,被杀。酒酣:喝酒喝到尽兴畅快时。气益震:气冲斗牛。这两句是说,荆轲在燕国街边饮酒,酒量惊人,壮怀激烈,声音如雷。
“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和:一人唱,一人随着唱。比喻互相配合,互相相应。谓若:可谓,可以说。这两句是说,他唱着悲哀的歌曲与他的好友高渐离相应和,好像身边没有别人似的。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描写荆轲和高渐离在燕国京城的市上吃醉了酒,高渐离击筑,荆轲伴着唱歌,一会儿欢笑,一会儿悲泣,好像旁边没有其他人一样。这里写的虽然只是荆轲生活的一个片段,但他那“酒酣气益震,谓若旁无人”的性格特征已跃然纸上。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殊:不同于。伦:类。这两句是说,虽然没有壮士的气节,却有着与世间普通人不同的品行。
对“虽无壮士节”一句,各种注释颇多异议,有人说“虽无壮士节”是与左思心目中的理想英雄鲁仲连相比较而言,又有人说,“虽无壮士节”是因为荆轲没有成功刺杀秦始皇。本人认为这类说法均不妥,从诗中来看,左思对荆轲总的评价是很高的,但为什么说他“虽无壮士节”呢?因为这是对荆轲在尚未刺秦王时在燕市生活的一个片段的评价,而有些注家硬要往荆轲的整体评价上来套,就觉得不通了,如果荆轲不算壮士,那么什么人才算壮士呢?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邈:同“藐”,蔑视。豪右:指豪门右姓。汉以来以右为尊贵,所以世家贵族称为右姓。这两句是说,他的目光高昂,斜睨着四海之内,那些豪门大族都不值一提。
荆轲高视不凡,睥睨四海,豪门世族在他眼里不值一提,这里实际上是假借荆轲,表现诗人对豪门贵族的蔑视。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这两句是说,富贵的人虽然富贵,他(荆轲)却把他们看做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钧:古代度量单位,30斤为一钧。这两句是说,贫贱的人虽然贫贱,他(荆轲)却把他们看得像千钧一样重。
最后四句,诗人直接陈述自己对贵者和贱者的看法,他一反世俗之见,将贵者视若尘埃,将贱者视若千钧。
这首诗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慨,当他慷慨高歌的时候,根本不把那些豪门权贵放在眼里,诗的最后十分有力:“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意思是说,豪贵虽自以为贵,但我看来却轻若埃尘。贱者虽自以为贱,但我看来却重若千钧。这首诗具有反抗门阀世族的积极意义。
这首诗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在叙事和议论的过程中抒发感情,写得直率痛快。诗的语言雄健豪迈,气势逼人,激荡着沉雄悲凉之气,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独特气质。
附录:《咏史·其六》魏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白话译文:
荆轲在燕国的街边饮酒,喝醉了气魄更加摄人。
他唱着悲哀的歌曲与他的好友高渐离相应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好像身边没有别人似的。
虽然没有壮士的气节,却有着与世间普通人不同的品行。
他的目光高昂,斜睨着四海之内,那些豪门大族都不值一提。
富贵的人虽然富贵,他(荆轲)却把他们看作尘埃。
贫贱的人固然贫贱,他(荆轲)却把它们看得象千钧一样重。
注释:
1 荆轲:战国时齐人。是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志士。他为燕太子刺秦王,失败被杀。
2 酒酣:喝酒喝到尽兴畅快时。气益震:气冲牛斗。
3 和(hè):一人唱,一人随着唱。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响应。
4 谓若:可谓;可以说;好象是说。
5 虽无壮士节句:此时荆轲还未做刺秦王的壮举,还未表示出壮士的气节。
6 殊:不同于。伦:类。
7 邈同藐(miǎo):藐视。
8 豪右:豪门贵族。
9 钧:古代度量单位。30斤为一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