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观人生——《大人先生传》(节录)解读

(2016-10-27 08:19:03)
标签:

建安文学

阮籍

人生

讽刺

杂谈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著名的散文,是阮籍流传后世为数不多文章中的精品。也像他的诗一样,表现了愤世嫉俗,反抗礼教的思想。

《大人先生传》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大人先生驳斥“君子”的非难;第二部分写他遇见愤世嫉俗的隐士;第三部分写他遇见通达自得的薪者。这里节录其第一部分中的两节。大人先生。本文所拟的虚构人物。大人、先生:尊称。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

注释:或遗:有人交给。书:信。君子:泛指儒家所谓的“君子”,实际上指屈服于司马氏的士子。服:穿着服饰。常:一定的。貌:容颜,这里指面部表情。度:分寸。行:行为举止。式:法式。

译文:有人给大人先生写信说:“天下所尊贵的,没有比君子更尊重:君子的衣服有一定的色彩,容貌有一定的规则,言谈有一定的模式。

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

注释:磬折:折腰如磬,形容鞠躬的样子。磬:古乐器,用玉和石制成。拱:拱手。两手合抱致敬。节:节拍,板眼。趋步:指步子的缓急。商羽:古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声;这里是说音乐的节怕。周旋:打交道。

译文:站着就像磬石般谦恭有礼,拱手就像抱鼓般谦和大度;行动静止都有节奏,举步行走都合乐律;进退周旋,都有规矩。

心若怀冰,战战栗栗,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择地而行,唯恐遗失,诵周孔之遗训,叹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唯礼是克。

怀:抱。战战栗栗:惊恐不安的样子。束身修行:是说约束自己,修养德行。遗失:指疏忽失礼。周: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初年政治家,相传他制作礼乐,建立典章制度。孔:孔子。遗训:死者生前所说的教导人的话。叹:赞叹。唐虞:唐尧、虞舜。相传为我国远古时代的两位圣君。法:礼法。克:约束。

译文:胸中就像怀有冰块,战战兢兢,约束自己,修养德行,一天比一天谨慎小心,选择好了落脚点再行走,只怕有所遗失过错。他们朗读周公、孔子的遗训,感叹唐尧、虞舜的道德,全心全意按法度来修养,全力按礼教来制约。

手挚珪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闾,长闻邦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注释:珪璧:珪的一种,将珪、璧合二为一。珪:同“圭”,为帝王诸侯所执的长形玉版,上圆或尖,下方。璧: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履:踩。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工具,比喻规矩和法度。检:发誓,榜样。无穷:指后世千代万代。则:准则。闾:里巷,邻里。邦国,国家。图:图谋。三公:指朝廷的最高官职。九州牧:指地方政权的最高官职。九州:古时分全国的九州。牧:一州之长。

译文:手里拿着礼器珪璧,脚下遵行规章制度,行为要想成为人们眼前的标准,言语要成为后代无穷的法则;他们年少时称誉乡里,长达后闻名全国。向上的志向是谋求三公的高位,向下也不放弃担任地方长官的机会。

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扬声名于后世,齐功德于往古;奉事君上,牧养百姓。退营私家,育长妻子。卜吉宅,虑乃亿祉。远祸近福,永坚固己。

注释:金玉:指珍宝。文组:有花纹的丝质绶带,用以垂玉佩等物。这里用来表示为官的尊贵。取茅土:指被封为诸侯。古代皇帝社祭的坛用五色土建成: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分封诸侯时,取封地所在芳香的色土,用茅草包好授给受封的人,作为分得土地的象征。齐:比。往古:此指古代的圣贤。牧养:养育治理。卜吉宅:是说用占卜来求风水宝地。亿祉:世代的福禄。

译文:所以他们拥有金银财宝,披垂锦绣官绶,享有尊贵地位,获得封爵领地,传扬自己的声名给后人,齐同自己的功德于往古圣贤,敬心侍奉君主,全力育养百姓。退职后经营自己的家业,教育抚养妻子和儿女。他们占卜修建吉利的家宅,考虑子孙万代的福祉,远离祸患,靠近福禄,使自己的家族基业永远坚固。

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行为世所笑,身无由自达,则可谓耻辱矣。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注释:诚:的确。高致:高尚的情趣。易:变。美行:值得赞美的行为。被:披。若:如此,这般。非:非议。为:被。自达:是说使自己进荐与君上。不取:不可采取,即感到不值得。

译文:这确实是士君子们的高尚情志,是古今不变的美好德行。如今先生你竟披头散发住在大海之中,跟那些君子们疏远,我担心世人讥叹先生而非难你,你的行为被世人所讥笑,你又没有办法使自己显达,那就可以称作耻辱了。自身处于困苦的地方,而行为成为世人所讥笑,这样的境地,我以为先生不可取。

于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若之云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

注释:逌然:悠然自得的样子。假:借。霓:又称副虹。色较虹淡。其彩带七色排列顺序与虹相反,即虹色在内,紫色在外。应:回答。若:你。云:说,引申为言论。造物:指造物者。同体:同为一体。浮世:漂游于世。道:此指老庄所说万物之所由生者。散聚:分散聚合,这里指生死。制:形成。域:区域。内:指心。浮明:自在明智。开达:自然表现。外:形。及:到,此指料到。

译文:于是大人先生悠然自得地叹了一口气,凭借着云霓而回答说:“你的言论算得上是通达事理吗?要说大人,他们与造化同为一体,和天地一起产生,逍遥自在浮游于世间,与自然之道一起形成,变化运动或聚或散,不经常保持一定的外形。天地各划区域于宇宙之内,而日月光辉从天地之外开通到达,天地的永恒,本来就不是世俗思维所能理解得了的。

吾将为汝言之。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复颠倒,未之安固,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天因地动,山陷川起,云散震坏,六合失理,汝又焉得择地而行,趋步商羽?

注释:尝:曾经。因:随。川起:河谷隆起。震:雷。六合:天地及四方的统称。理:条理。

译文:我将要给你说说这些。从前,天曾经在下面,地曾经在上面,翻来覆去,颠覆倾倒,尚未安定稳固,怎么能不失法度而把它们固定起来呢?苍天随着大地摇动,高山塌陷,河川翻起,云霞散开,雷震毁坏,上下四方没有治理,你又怎么选择好地方行走,步趋之间都合乐律呢?

往者群气争存,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绝,进求利以丧身,营爵赏而家灭,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祗奉君上而全妻子乎?

注释:群气:指万物。《易经·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死虑:忧虑死亡。支体:肢体。从:顺从。枝殊:意指枝叶脱离根干。李牧:战国时赵国名将,破秦有功,后遭诬陷被斩。伯宗:战国时晋大夫,忠而好直谏,为权臣谗害。世绝:绝了后代。进:仕进,作官。营:营谋。祗奉:敬奉。

译文:从前成群的元气争相生存,万物都有率自己的死亡,肢体不由自主,身体化为泥土,根须拔出枝叶脱落,全都失去自己的处所,你又怎么能约束自身,修养德行,磬石般躬立,抱鼓般拱礼呢?赵国将军李牧战功卓著而身遭惨死;晋国大夫伯宗忠贞而断子绝孙,进取求利而而丧之身躯,经营爵禄赏赐而使家族灭亡,你又怎能拥有亿万金玉财宝,恭敬侍奉君主而保全妻子儿女呢?

且汝独不见乎虱之处乎裈中,逃乎深缝,匿夫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

注释:虱:虱子。裈:裤子。匿:藏匿。絮:棉絮。际:边。啮:咬。无穷食:吃不完的食物。

译文:况且你就看不见那些置身于裤子里的虱子,逃进深深的细缝里,躲藏在破败的棉絮中,自以为这是吉利的家宅。它们行走不敢离开裤隙的边际,举动不敢爬出裤裆,自以为获得了绳墨准则。它们饥饿就叮咬人体,自以为这是吃不完的食物。

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

注释:炎邱:炎土,指南方炎热之地。火流:是指酷热如火般流来。焦邑灭都:城市都邑全被烤焦。邑:城市。裈:裤子。区内:世内。即世界上。

译文:然而火山喷出岩浆四处奔流,烧焦城邑毁灭都市,群虱烧死在裤子里却不能逃出。你们君子住在人世间里,又跟那些虱子住在裤子里有什么区别呢?......”

《大人先生传》中阮籍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涉及一些相对深奥的人生问题:人虽然有很高的自由追求,却又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完全的自由,这一对矛盾,也促使人们对自身本性进行反省。文中的“大人先生”反观人生,并探索了人的永恒本质,可以说是作者精神的化身。

在这篇散文中,他借理想人物大人先生,辛辣地讽刺了礼法之士,把它们比作裤裆里的狮子,“逃乎深缝,匿乎败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裤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邱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亦何异乎虱之处裈中乎!”这是脍炙人口的一段文字。《大人先生传》中又说:“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一语道破君臣礼法的本质,笔锋辛辣尖锐。

《大人先生传》虽然篇幅很长,但实际并不难理解。这需要读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内心状态。如果说文中所描绘的“大人先生”正是阮籍自身写照的话,那他算是幸福的,因为他笔下的“大人先生”最终是“从此天下莫之终极”,这无疑是阮籍最好的结局。

魏晋是散文进一步骈化的时代。阮籍的文章,也喜用铺排之笔,辞采富丽,又使用很多对偶句,并以单行散句交错期间,使之奇偶相生,整齐中见变化,此文音节整齐,基本用韵,时见对偶句,铺排较多,实为赋体风格。

 

作者简介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 尉氏县)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之子,曾为 步兵校尉,世称“ 阮步兵”,又与 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性格狂放不羁,喜怒不形于色。有时闭门读书,数月不出,有时登山临水,多日忘归。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于弹琴。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乱,士人少有自全。他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有一定的矛盾,蔑视礼教,曾以白眼对待礼俗之士。后来,他为生存计,不参与世事,也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办法来全身免祸。在哲学上,他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 达庄论》),主张把“自然”和 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上不凌下,卑不犯贵。其诗长于五言,有《 咏怀诗》八十余首,表现嗟生忧时、苦闷彷徨的心情,讽刺现实,写得比较隐晦。散文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等,都以 老庄思想抨击礼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