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清悲凉——阮籍《咏怀·其一》赏析
(2016-10-22 18:22:13)
标签:
建安文学阮籍咏怀孤鸿杂谈 |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有名的抒情组诗,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中的第一首,它表现了作者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夜中:中夜,半夜里。这两句是说,因为忧思,半夜里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鸣琴。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抒发自己的忧思,但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是由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途穷,辄动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帷:帐幔。鉴:照。这两句是说,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清凉的清风吹在我的衣襟上。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这样写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孤鸿:一只离群的大雁。北林:北面的树林。这两句是说,离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继续写景,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孤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用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两句是说,徘徊逡巡,能见到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而已。
本诗凄清悲凉,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忧思。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忧时忧世忧自身?都有吧。诗人身处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忧心忡忡以致夜不能寐。夜寒、月清、风冷,更有孤鸿、惊鸟,勾起诗人百般愁绪。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迅速瓦解。茫茫的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的重压。
“孤鸿号外野,朔鸟翔北林。”四个意象各有寓意,孤鸿的意象,它号哭的声音,凄厉惨淡,令人不寒而栗。孤雁失群,命运凶多吉少。而“外野”,很可能象征着厮杀的战场或谋杀的刑场,可能预示着死亡在召唤着诗人。朔鸟之“朔”与“北”同义,互相对应,别有深意。
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独苦闷,是全部咏怀诗的基调。
阮籍写《咏怀诗》不敢明白地表露心迹,多用比兴手法,或以自然事物象征,或以历史神话暗示,形成隐约曲折的艺术风格,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对后世这类诗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附录:《咏怀·其一》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作品注释
①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夜中,中夜、半夜。
②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薄帷,薄薄的帐幔。鉴,照。
③孤鸿:失群的大雁。
④号:鸣叫、哀号。
⑤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⑥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深夜难眠,起坐弹琴,单薄的帏帐照出一轮明月,清风吹拂着我的衣襟。孤鸿在野外悲号,翔鸟在北林惊鸣。徘徊逡巡,能见到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