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而淡,婉以平——《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2015-12-19 18:26:20)
标签:
古文观止谷梁传郑庄公段杂谈 |
本文选自《谷梁传.隐公元年》,题目乃春秋经文。郑伯:指郑庄公。段:即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左传》载郑庄公追击段于鄢地,段出奔卫国的共邑,段并没有死。《公羊》、《谷梁》两传皆谓郑庄公杀段于鄢地。
《谷梁传》又称《春秋谷梁传》是专门阐释《春秋》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旧题谷梁赤撰,最初是口耳相传,西汉时才写定成书,是研究秦汉间和汉初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与《左传》相比较,《左传》以叙事为主。而《谷梁》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将“春秋笔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因而文章多穿凿附会,文学性也不及《左传》。本文是对春秋经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的解释。
“克”的意思是什么?是能啊。有什么能?能杀人啊。《春秋》为什么不说杀?是看到段拥有士兵和百姓。段是郑庄公的弟弟,为什么知道是郑庄公的弟弟?春秋笔法,凡国君杀子杀弟,则不视为父兄,而称之为君,郑庄公杀同母弟,故不视为兄而视为君,称郑伯。段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段应当是公子,却不称他为公子,这是贬斥他啊!段不守做子弟的准则,所以《春秋》贬斥段而且严厉地责备郑庄公。为什么严厉地责备郑庄公?因为郑庄公要处心积虑杀掉段。鄢那个地方很远啊,正好像从他母亲手中抢过来段而杀死他;太过分了。那么,郑庄公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办?放慢追击段的速度,给敌贼留下一条逃跑生路,这是爱自己亲属的大道理。
文章解释“克”字,表示双方等于敌国。再说贬低段是为了深责郑庄公。又解释“于鄢”,最后为郑庄公提出正当的办法。
问答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本文的特点是层层设问,步步紧逼,最后得出结论。
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相比较,本文显得清而淡,婉以平,而前者写得文采飞扬,高潮迭起,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原文】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②。
⑥处心积虑:存心而又蓄意很久。这句是说段的不义,都是由于郑伯平日处心积虑造成的。
⑩缓追:不要穷追。逸贼:放掉作乱的人(指共叔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