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神合一——《吉檀迦利》赏析

(2015-03-15 18:17:44)
标签:

文化

外国文学评论

泰戈尔

诗人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从其所著的几部孟加拉诗集中选择了一部分,并将其译成英语结集而成。翻译的过程中,泰戈尔另辟蹊径,并未按原诗的格律翻译,而是赋予诗“散文的形式、诗歌的情韵”。全集共103首。《吉檀迦利》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泰戈尔名声大噪,在东西方有了大批喜爱其诗的读者,我国“五四”时期的作家如冰心、郭沫若、郑振铎、徐志摩等都受过泰戈尔诗歌的影响。

《吉檀迦利》充满着对神的歌颂,表现了诗人泛神论的思想。诗人歌颂的神,不是“一神教”的神,而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泰戈尔在诗中很少谈到“神”字,在诗集中所说的“你”、“他”、“我们的主”、“天父”等称谓来代替神。仔细品味这些颂神诗,人们几乎感受不到那种阴森恐怖、肃穆的庙堂气和远离尘世沉重、威严的宗教气氛,相反这些诗却给人一种近乎田园诗般的清爽、和谐的感觉,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倾向。如在《抛开吧》一诗中,诗人认为他的神存在于世间一切人和一切事物之中,“他正在耕耘板结土地的农夫那里,   和正在敲石子的建筑工人那里。他与他们同在太阳下,阴雨中,   袍子上满是尘土。   脱掉你的圣袍    甚至像他一样进入到泥土里吧”!  “去迎接他,和他在一起 ,  在劳作中,在额头的汗水中”。

这首诗明显地点明了诗人心目中的神是在下层人民中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在《赐予我力量》这首诗中,他说神“赐予我力量,使我永不抛弃穷人;  也永不屈服于淫威”。

《吉檀迦利》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泰戈尔描绘的是一个殖民地属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过程的憧憬和渴望,以及理想破灭的苦闷和仿徨。在《前路已绝》中,诗人这样诉说:我以为我的旅程已经结束,  我的力量已经用尽——   前路已绝,  储粮已尽,  隐藏在寂静阴暗中的时间已经来临。   但是   我发现,你的意志在我身上不知有终点,  陈旧语言刚刚在舌尖上消失,  新的乐曲又从心灵中奏响;   旧的足迹已经迷失,  新的土地正在面前神奇地展现。

诗人在这里正面讴歌自己追求理想的决心和行动,为了达到自己所憧憬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这种追求理想的决心和毅力,令人感动。

诗人在迷迷蒙蒙、神话一般的色调中,创造了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境界,诗人正是通过这种迷茫、朦胧,近乎神秘的暗示,表现一种恬静、温柔、和谐、疏淡的情调。

如在《微风习习》中,诗人这样吟道:是的,我知道,   这不是别的,只是你的爱,    噢,我心爱的人——    这些在树叶上跳舞的金光,   这些驶过天空的休闲云儿,把丝丝凉意留在我额头的习习微风。   清晨的光辉涌进我的眼睛——这是你传给我的心的消息 。   你的脸儿向下,   你的眼睛向下注视着我的眼睛,  我的心儿已接触到了你的双足。

在这里实际是通过男女男女情人之间的爱恋,来指涉人与生的爱恋,讲究的是人神合一,从印度教层面来说,叫梵我合一,凡人在这种内容诗歌中,以女性角色自比,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与泰戈尔的泛神论观点相联系的是它的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正因为心中有爱,在《吉檀迦利》中导出洋溢着爱与感激、自由与欢乐。或许,我们会轻轻地问道,这尘世间有这样一个剔透的世界吗?但是只要我们的心中充满爱,我们还会依然执着地跟着作者向前走,去寻找、去创造那晶莹剔透的世界。

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以歌颂神灵为形式,期待达到一种与神的心灵和谐统一的状态,但这并非意味着诗中所表达的是对尘世厌倦的消极出世思想。正相反,在诗中处处响着对生命的礼赞,歌颂生命的循环往复和现实世界的欢愉与哀愁。面对着诗人理想与浑噩现实之间的差距,作者表达对自由无羁生活世界向往,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上下求索的渴望之情,体现出泰戈尔神我合一、理想光辉、崇尚受信的宗教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歌颂和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推崇。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向神献出的生命之歌, 是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东方实践,是人类对生命、生存大爱这种抒情的淋漓尽致地显现。

诗人用象征形象或意境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他天马行空的想象翅膀,将一幅幅优美动人、颜色绚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当我们走入《吉檀迦利》那个纯净无华的世界中时,我们会陶醉于清秀隽永的美词雅句,留恋于浪漫神奇的无际想象,感动于细腻深刻的内心刻画,读来令人不忍释卷,里面既有汹涌澎拜的激情与渴望,又有涓涓细流的温婉与愉悦,是充满东方文明气息的诗歌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