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与童真——《新月集》赏析
(2015-03-18 19:12:10)
标签:
外国文学评论泰戈尔儿童诗人童心 |
《新月集》是一部描写儿童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的散文诗集,出版于1886年。当时风华正茂的泰戈尔正值春风得意,他的第一个女儿刚刚降生,事业上也不断取得成功,温馨的家庭,锦绣的前程,使得青年诗人泰戈尔身心愉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本散文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诗人以一双纯真而清澈的眼睛注视儿童心灵,透过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孩子的看法描述世界,在诗中所呈现的儿童充满童稚的问话和简单纯净的内心世界中,世界变小了,变单纯了。
诗中的内容大多涉及日常生活琐事,诗人善于撷取日常生活片段,场景温馨感人。泰戈尔笔下的儿童一个个天真可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神形兼备、熠熠发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读《新月集》,都会觉得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与其说他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的小天使。在大海边,是大海与他们游戏,为他们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送给他们最初的微笑,他们是人,也是“神”,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色彩,也使得这些儿童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接近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在泰戈尔笔下,这种似神非神,神人合一的艺术效果,是他当时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艺术的最终目的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儿童,由于他们的纯真,由于他们的纯洁无瑕,似乎更宜担当起连接的桥梁的角色。
除了诗人的思想哲理有助于表现童真的,还有母爱。慈母、婴儿、摇篮这欢乐对人世的意义是爱的传承,诗人深知这一点。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独立的因素,而是让他与母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
母爱主题在前半部分,如《开始》、《孩子的世界》、《不被注意的花饰》、《偷睡眠的人》等诗中,尤为明显。在这些诗里有妈妈对孩子的内心独白,妈妈想对孩子说的话孩子未必能完全理解,所以母亲将心底的默默亲倾诉,化成孩子耳边最甜蜜的呢喃。在流淌的时光中,满溢着妈妈对孩子浓郁稠稠的爱,句句见母爱深邃,字字蕴浓情真意。实践证明,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他的童心将被扭曲,只有在母爱的抚育下,“童真之花”才会越开越鲜艳。泰戈尔正是深明个中哲理,才将母爱和童真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来加以赞扬的。
在诗集的后半部分,又对孩子语言的直接叙述,泰戈尔直接着墨写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是以孩子的口吻和视角来写,更富于情趣,更幽默、灵活,更富于想象力,在《金色花》中,年幼的孩子张开幻想的翅膀,希望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这样可以笑哈哈的在树枝上、迎风摇摆,在新抽的叶子上跳舞,这样就可以和母亲玩躲猫猫的游戏。“匿笑”她找不着我时的可笑神情。通过这一系列的幻象,孩子的天真、顽皮和母亲的真挚情感都充分展现出来,孩子的形象也因此更为人怜爱,如果没有这稚气的奇思异想,诗中孩子的形象就不会妙趣横生,形神毕现,让人忍俊不禁。
在《同情》一诗里,诗人用儿童的口吻描写了内心的疑问:假如假如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假如我想吃你盘里的食物,你会对我说:“不”吗?
在诗中,孩子的同情心泛滥,他怀疑母爱是否自私,这也许正是成长的烦恼吧。
这部诗集里的孩子的形象之所以可爱迷人,是因为孩子们玻璃般晶莹剔透的单纯,未被成人世界灰尘污垢所熏染,他们的世界既充满了喧闹、欢快和童真,又是那么干净、真挚而毫无矫揉造作。除此之外,还与诗人丰富的联想分不开,他从更高层次表现了孩子们的童心。在好奇和幻想的翅膀上,常常附着孩子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向往和追求,这些大胆的想象,进一步丰满了孩子们的形象。
在《新月集》中,诗篇之清丽、思想之纯洁、语言之有趣,在泰戈尔的众多诗集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轻快灵动,饶富意趣的写作风格。诗中儿童们涌动着无穷无尽的创造的力量,篇篇佳作唤起感动,滋润心灵,使大人们自愧不如,我们可以沉浸其中,去探询、感悟蕴藏于其中的生机勃勃的秘密,去唤醒沉睡于其中的自然的无限的潜能。